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以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为牵引
陕西高校2.5万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本报讯 (记者 闫智)8月1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高校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就地转化、孵化,有力服务支撑了我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截至目前,我省高校9.3万余项科技成果实行单列管理,2.5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576人凭借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
  我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制定《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按照“分层分类+精准支持”原则,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强化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秦创原有机衔接,截至目前,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建设学科20个,分别居全国第四和第七;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链布局学科链专业链,建立“专业引导发展名单”,新增本科专业49个、撤销本科专业69个,优化更新专业数占本科专业的4.92%;以赛促教,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2015年以来,我省高校累计获得国赛金奖98项,居全国第五,共有2000余个项目落地,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8万余个,带动就业23.5万余人。
  瞄准我省重点产业领域,推进“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深化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近3年设立服务地方项目275项,并依托优势学科布局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49个、工程研究中心143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34个,已覆盖21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高校与“链主”企业等联合攻关,实现科技供需零距离对接;面向主导产业和前沿科技,建设9个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和26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名单,打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示范区”。
  以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为牵引,我省高校持续优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断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作价投资金额连续三年排名全国高校前十,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56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打开“围墙”办大学,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与202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77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构建创新港智慧学镇新形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校一港”模式。西安理工大学借助产业投资机构资金与市场优势,创新打造“投资+孵化”的科转模式,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新形成的“研究院+公司”全链条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成功转化了“膜分离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技术、高延性混凝土技术、城市级停车物联网技术、智慧矿山一体化管控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陕西科技大学坚持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一院一市(区)”战略,创新建立“四链”融合平台支撑体系,与西咸新区、未央区等共建“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渭南市、延安投资发展集团等10余家单位共建秦创原技术转移分中心,实现全省地市重点产业对接全覆盖。西安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深入能源产业聚集区,组建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以科创飞地方式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实现项目就地对接、技术就地研发、成果就地转化。
  秦创原建设以来,全省高校签订技术合同4.9万余项,成交金额255亿元,年均增长率超40%;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800余家,超半数落地秦创原总窗口,华秦科技、巨子生物等一批高校孵化企业成功上市。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我省8所高校上榜,位居全国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