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西安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发力 蓄势腾飞
  □ 记者 李彦伶
  从天气预报到资源勘探,从城市规划到生活导航……空天信息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近年来,西安借助航天产业基础优势,瞄准“万亿蓝海”,蓄能新质生产力,助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商业航天产业与生活息息相关
  “这款健康管理软件作为卫星一体化管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数十个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服务。”8月7日,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董卫华介绍说。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商业卫星管理相关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自2018年开始运营以来,西安中科天塔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天产业深度融合,自主研发建设了“航天云立方”SaaS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航天器托管、测控站资源管理等服务。
  目前,西安中科天塔自主研发、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碳中和监测决策应用系统已在国家碳监测试点项目铜川市碳监测评估试点建设项目上得到应用,并为成都、太原等地提供碳中和相关服务。
  作为一家专注于卫星测运控、卫星应用和数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西安寰宇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有限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先后参与了“一箭22星”“一箭41星”等数十次发射测控任务。
  “今年上半年累计测控服务4万余圈次,已超过2023年全年服务总量,同比增长154%。”西安寰宇副总工程师杨继春介绍,目前公司在管卫星数量已超过180颗,这些卫星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发挥着巨大作用。
  7月5日,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坝发生管涌险情,为掌握受灾区域实时情况、实施救援,由西安寰宇提供的“吉林一号”遥感星座通过多频次拍摄现场高清分辨率图像并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用科技助力抗洪救灾工作。
  商业航天产业按下“加速键”
  2024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在航空航天领域超过三分之一的独角兽来自中国,而跻身中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前十的企业有五家在西安拥有研发中心。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和产业集聚区作用,在聚龙头的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充分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链,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空天信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辖区企业中科星图正积极进行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和运营、卫星测控和地面处理、卫星应用及服务4大环节在内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布局。
  “我们的主要业务是卫星在轨管理软件。以健康管理软件为例,卫星能够实现在轨自主健康管理、故障处置,即一边在太空工作一边自我体检和治疗。”董卫华解释,简单来说,健康管理软件能根据过往知识库对现有卫星运行情况进行预判和风险提示,并同步自动处理。
  商业航天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期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预计,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商业航天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秘钥”。
  董卫华表示,国内有着“中国版星链”之称的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千帆星座同样能提供手机直连卫星,整个星座计划发射超过一万颗。因此说,商业航天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期。
  “未来,公司将围绕‘卫星测控’与‘数据应用’两大业务领域,积极构建数字产业生态网络,培育卫星通导遥应用一体化、空天地数据一体化的示范案例,涵养‘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杨继春介绍。
  杨继春表示,目前公司已与多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正在积极推动部分商业航天制造类企业落户西安,争取在西安形成完整商业航天产业链,促进陕西由航天大省向航天强省转变。
  蓝箭航天发动机总设计师张小平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下一代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最先进的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将使我国在航天动力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牵头成立了“国际商业航天产业联盟”,通过夯实项目支撑、强化需求统合、推动链式服务,不断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运载火箭研制,打造标准化、模块化、软件化的低成本微小卫星制造生态链,优化商业航天在航天产业链中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