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共绘三秦和美乡村新画卷
  □ 记者 赵婧 实习记者 杨小妹
  乡村美,农民富。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年年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我省将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寻路径、解难题、促落实,在省政协“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协商会召开前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探寻陕西“千万工程”的“最优解”。
  乡村添“颜值”,更需聚“人气”
  生机盎然的田野,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庭院……初夏时节,走进商洛市商州区三岔河镇,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给调研组一行留下深刻印象。“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三岔河镇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三岔河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视觉美丽、心灵舒畅、干净整洁的秦岭山水乡村,不断刷新乡村“颜值”,让美丽乡村更宜居。
  “乡村变美了,人气却不旺。”调研组发现,与焕然一新的村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村庄冷冷清清甚至空剩旧屋,偶有几个行人或下田耕作的农户也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挣钱了,村里大多剩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当地村干部坦言。“这几年眼见村里越变越美,让我和很多同学都有了回去大展拳脚的冲动,但由于缺少理想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条件,乡村仿佛成了我们回不去的故乡。”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小张向记者吐露心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村容村貌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新貌勾起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何存贵投身脱贫攻坚战的难忘回忆,他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而发展产业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人口集聚、集约利用农村土地,治理撤并“空心村”,壮大发展“中心村”,强化产业支撑,拓展就业渠道,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存贵认为,应该是热爱乡村的引领者、奋斗者、创新者。“比如大学生村官,就很好地解决了乡村人才和青年就业问题,但还需对相关人才制度进行巩固、完善。”他建议,政府应通过有力的倾斜政策支持和福利保障吸引、留住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领头雁”、集体经济运营的管理者。
  既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
  瓜果飘香迎远客,欢声笑语话收获……5月15日,调研组一行在宝鸡市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偶遇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在这里既能采摘到新鲜的蔬果,又能品尝到美味的农家菜,很开心和朋友们共度一段美好的周末时光。”市民李先生对记者说。
  “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百姓餐桌上的一日三餐,还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生活气息和休闲体验。”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宗平表示。
  “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一些乡村产业发展单一、同质化严重,导致千村一面或产业亏损等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当地片面追求产业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缺乏对乡村资源的深度挖掘,仅仅采取简单的模仿、复制,让乡村发展失去‘灵魂’和烟火气;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地理条件受限、资源禀赋不足,导致产业小、散、弱,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心无力’。”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冯永忠指出问题成因所在。
  “乡村发展切忌盲目跟风、千篇一律、急于求成、照搬照抄,否则会阻碍乡村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严维佳建议,产业特色突出的地区应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产业,通过现代农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一些特色优势不明显的地区,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企业+农户、以大带小等形式降本提效,另一方面可以走小而精、小而美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宜业更要宜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和美乡村建设。”严维佳认为,不仅要在乡村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等外在特征上进行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在内在乡村文化上进行深入挖掘和弘扬。
  “关中地区可以彰显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之美,陕南地区可以彰显秦巴山水生态灵动之美,陕北地区可以彰显农牧交错互补广袤之美,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同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将优秀农耕文化和群众价值观结合起来,以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20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科学路径。今年4月,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先后赴浙江省温州市、金华市、义乌市等地6县(区、市)12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我们对浙江省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和共同富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触动”“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提升了信心”……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已打造了600余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成“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省级和市级示范县60余个,美丽乡村遍布三秦大地。据调研组成员、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路程介绍,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省已印发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决定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到2027年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2000个以上。
  “但还要注重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问题。”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通过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原先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但许多非贫困村由于项目和资金倾斜较少,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非贫困村通常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来完善,往往也难以吸引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冯永忠说,这导致许多非贫困村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上,缺乏现代化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增长点。
  “‘千万工程’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统筹城乡振兴的有效抓手、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路程建议,相关部门应下好“绣花功夫”,坚持精准施策,强化政策落实。“要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加强研判、精准发力,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避免在‘富裕村’重复投入造成浪费。要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