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深耕“三农”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昝林森委员

杜海峰委员

陈玉玲委员

  □ 特派北京记者 唐冰 文/图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昝林森、杜海峰、陈玉玲等三位出席全国两会的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心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履职建言,助力乡村振兴。
  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利益补偿机制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现场聆听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逐字逐句进行重点标记,这些都与他今年的提案关注点密切相关。
  “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根据对我国粮食生产情况的调查,昝林森指出,目前,“产粮大省”“种粮大县”多为“经济弱省”“财政弱县”,农民收益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粮经发展倒挂,直接影响粮食的稳定生产。同时,粮食补贴措施依然难以平衡产粮大省、大县、大户和非粮产业的利益关系;产销区粮食生产协同机制缺乏,影响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共同体建设。
  昝林森建议,启动征收耕地非粮化经济作物调节税,作为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户经济补偿金,由国家宏观统筹,保障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户利益。在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对规模化种植非粮食作物的果蔬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根据其种植规模、经济效益、收益所得等,估算粮农补偿面积,确定补偿标准,建立有差异的农业生产税收征集制度,确保种粮农户利益。同时,启动征收保障粮食安全省际合作横向补偿机制,由经济发达省非粮生产区向经济欠发达省产粮区补偿,通过资金跨省占补平衡生产收入的形式,激励调动经济欠发达产粮区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还需构建保障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昝林森认为,应鼓励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各类资本进入粮食生产区,通过市场双方自由议价方式,探索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粮食权”交易价格,探索地区间、生产区、生产上下游等“粮食权”交易方式和制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种业、耕地保育、农机装备购置等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建设性投入,支持主产主销区共同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命运共同体,促进粮食生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加“数”前行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说,近年来,各地持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治理,数字电商发展迅猛,基本构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追赶型”建设阶段,存在人才匮乏导致数字乡村整体利用水平偏低、发展建设不均衡导致数字鸿沟明显、主体间协同性差影响数字化效益发挥等问题。
  杜海峰建议,以县为单位同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新基建体系。充分考虑人口流动趋势、产业发展趋势,合理分布乡村新基建项目,既要消灭盲点,又要突出重点,确保投入发挥最大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数字乡村建设需要跨界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杜海峰认为,应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和常用数字应用培训,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党员干部作用,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逐步缩小“数字鸿沟”。
  “要通过智慧农业、农村电商、智慧医疗、智慧治理等场景应用,让广大农村居民在共享‘数字红利’中逐步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加‘数’前行。”杜海峰建议,对目前已有的乡村数字平台进行“软件”整合和优化,并进行权限分类与细化,有针对性地对更多目标人群开放权限;通过热点议题设置、提高平台使用体验感,更广泛地吸引农村居民、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和效果。
  扮靓“地标”品牌优化产业结构
  富平柿饼、汉中仙毫、泾阳茯茶……据第四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数据显示,我省地理标志数量已达251个。
  “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标志性农产品品牌,对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表示,应以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开发为抓手,为乡村振兴优化产业结构开拓一条新路。
  在前期调研中陈玉玲发现,我省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收购价格较保护前提高15%以上,且普遍高于未保护的同类产品15%至20%以上,零售价格更是超过同类产品的30%,且销量明显好于一般产品。
  “比如,陕西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苹果,其销售价格和产量就一路飙升。”陈玉玲说,但目前,地理标志产品存在对地理标志宣传、推广不到位,在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中地理标志规范化、示范化、标准化、影响力等作用发挥不充分,维权成本高,难以进行有效监管等问题。
  为此,陈玉玲建议,加快推进地理标志立法步伐,加强地理标志保护顶层设计,在法律保护、工作机制、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执法维权等方面加强部门间的互动联动;建立完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以产品为主线确定每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特征指标,完善检测标准;制定培养、引进高级职业农技人员及农业经理人的人才计划,保障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人才需要。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陈玉玲还建议,创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模式,打造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通过成立并规范相关行业、专业协会,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区块链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增强地理标志管理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