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做好“留归育”三篇文章 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白瑶
  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今年省两会上,“人才”仍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之一。如何让高质量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助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彭红代表:让留学归国人员有业有为
  近些年,不少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创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但在创业过程中,留学归国人员常常面临不知晓政策、难以大展其才等问题。
  今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省致公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彭红为此专门带来一件关于促进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发展的建议。
  她建议,应建立权威的留学人员信息平台,对海外留学人员、留学归国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包括基本信息、未来工作意愿、专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动态掌握留学人员信息,定期发布各类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如国内创新创业环境、西安市创业优惠政策、行业人才缺口等,以供留学人员随时查阅。
  为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利用自身所学积极创新创业,彭红认为,应拓展孵化基地功能,加速孵化“专精特新”海创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国际港务区等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留学生创业驿站”、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发挥好侨创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服务,打造凝聚新侨人才、汇聚新侨智慧的窗口。
  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项目和企业,彭红建议,应进一步细化专项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帮助留学归国人员解决场地租赁、研发生产、经营销售等实际问题,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一站式、全程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体系。
  蔺广东委员:合力共解乡村人才之“渴”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陕西将促进乡村宜居宜业,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创建500个以上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农村稳的省级示范村。
  如何持续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省政协常委、延安市政协副主席蔺广东在调研中发现,人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命门”所在,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要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蔺广东建议,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本土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人才梯队。
  2023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这是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人口回流的重要导向。
  “引导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不应该只限于年轻人才。”以乡音乡愁为纽带打好“感情牌”,“银发力量”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蔺广东认为,退休人员群体里“藏龙卧虎”,作为有经验、有能力、有情怀建设家乡的“能人”,他们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蔺广东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出台陕西“城乡人口互动”激励措施,以县区为单位,优化整合乡贤力量,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等回乡定居,将乡村教师、涉农涉医专业人才教育和乡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纳入补贴范围,推动知识、技术、人才和新思想、新观念向乡村流动。
   李向东委员: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的技术工人如何快速成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李向东结合自身实践和调研情况,提交了《关于强化产业工人培训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
  “目前,我省技能人才缺口在60万人左右,‘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并存,特别是重点产业链上高技能人才紧缺。”李向东说,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存在技能人才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待遇和地位不高、在招生办学上还有堵点等问题,影响了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质量。
  李向东建议,统筹建立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形成“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全过程人才培养链,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对接。建议将省内重点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列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单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培育技能人才,企业更要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训管理体系。”李向东建议,企业应树立“全员培训”的观念,开展技能竞赛、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将不低于60%的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为强化技能人才支撑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