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加快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 榆林市政协
  去年以来,榆林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五个注重”,促进“五个有效衔接”,积极开展建立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机制的有益实践。
  一、注重计划制定,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题”衔接。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首先做到精准确定协商议题,精心制定协商计划,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题”衔接。年初,在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时,结合市政协印发的《关于公开征集市政协协商议题的公告》,在市政协网站、公众号上刊发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基层协商议题,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同时,充分征求同级党委、政府领导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汇总协商议题,报同级党委常委会议通过后实施,形成了“多方征题、委员荐题、党委审题、政协领题”的征题协商机制,有效解决了“协商什么”的问题,一改过去“自弹自唱”“自演自娱”的被动局面。
  二、注重平台示范,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点”衔接。坚持有重点、有特点的延伸政协基层组织,以充分发挥平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是有重点延伸。因地制宜,在行业协会、厂矿企业、镇村社区、经济开发区等人口集聚中心、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基层重点区域,推进区域型委员工作室建设。另一方面是有特点延伸。突出委员界别特点和智力密集优势,在委员居住相对集中或工作单位相近的区域,建设界别型委员工作室。如,榆林市政协坚持全员入室、全市覆盖的原则,已建成市级政协委员工作室28个,其中在榆林中心城区建成界别型委员工作室12个,在12个县市区和榆林高新区等4个开发区建成区域型委员工作室16个,开展了“围绕中心演好协奏曲 服务大局唱好大合唱”为主题的协商系列活动,努力打造特色协商品牌的榆林样板。所辖的12个县市区政协,按照市政协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建成委员工作室96个,有的以界别、镇村、社区、群团组织、委员企业为依托建成了全覆盖的委员工作室,有的在乡镇建立政协联络组(站),形成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重点、有特点衔接的新格局。
  三、注重健全机制,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序”衔接。对于市县政协组织来讲,开门就是群众、出门就是基层,通过健全拓展、延伸机制,才能让履职更接地气、协商更增底气,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序”衔接。一是优化“走进政协”机制。除全体会议外,其他形式的协商活动尽量敞开“大门”,特别是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议、重点提案办理协商等重要协商议政活动,根据协商内容,规范、有序地邀请基层群众代表列席,让群众走进政协、认识政协、支持政协。二是优化“政协走进群众”机制。凡能在基层开展的协商议政活动,特别是对口协商、界别协商、调研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活动,尽量开在基层、部门单位、行业协会、厂矿企业、乡村社区和田间地头,让更多基层群众有机会参与,促进协商有序衔接。三是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建立政协委员工作室定期会商机制,把协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目标导向,积极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采纳群众意见,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健全完善“群众点单、委员买单、协商解单、跟进查单”的微协商流程,推动“微协商”活动的开展,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闹心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注重服务管理,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效”衔接。建好委员工作室,服务好、管理好委员工作室,促进政协协商有序运行、有效运行才是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效衔接的最终目标。围绕政协协商向基层拓展和延伸,建立智慧政协平台,建立健全委员工作室建设、管理、布局等保障机制,做到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台账、有经费和基本情况公开、年度工作计划公开的“六有”“两公开”,确保了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管理和考核,并加强业务指导和帮助,推动基层协商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发展。
  五、注重氛围营造,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声”衔接。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协商理念,鼓励敢讲真话、敢于发“声”,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逆耳之言和尖锐批评,真正做到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促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有“声”衔接。如,我们围绕缓解城区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组织委员、媒体记者调研采访、录制专题片,创设“请你来协商”平台,在榆林电视台播出3期,向社会各界征集有关意见建议27条,在此基础上,邀请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部分群众代表召开协商座谈会议,进一步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发言人:榆林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刘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