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厚植驼城文化 留存榆林记忆
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 —《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撰记事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战略高度为文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榆林市政协把握时代脉搏,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高地,紧密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国之大者”和文化强市“市之要者”,笃行实干,担负起《榆林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纂“责之重者”,通过文史资料工作资“发展”之政,服务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资“统战”之政,服务画出最大“同心圆”;资“文化”之政,服务全市文化繁荣发展。
  鉴往知来、资政育人,深刻领悟《丛书》丰厚价值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榆林有着五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三千年的边塞文化。这里,黄河与长城交汇,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
  当前,全市上下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把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资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此,2022年8月,榆林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市政协牵头组织实施《丛书》编纂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又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也是厚植榆林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人文大市的必然要求。通过编纂《丛书》,最终形成“一书一库两馆”(“榆林文史人才库”、榆林文史馆和名人馆)文史成果,从根本上填补榆林市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大型综合丛书和文史馆的空白,真正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
  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奋力打造文化高地
  编纂《丛书》是一项造福当代福泽后人的伟大工程,市政协以“三个突出”为抓手,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奋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突出“顶层设计”,为《丛书》编纂擘画蓝图。深入贯彻落实《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意见》《政协陕西省委员会2023—2027年文史资料规划》精神,坚持立足市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印发《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实施方案》,对《丛书》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依据和基础、组织机构设置、编纂出版计划、经费保障预算、《丛书》分卷卷目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为《丛书》编纂绘制清晰“施工图”。
  突出“制度机制”,为《丛书》编纂保驾护航。坚持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丛书》编纂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制定《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辑部制度汇编》《时间·考勤·奖励规定》《榆林历史文化丛书编辑部采购报账规定》等各类规章制度,内容涵盖财产管理、岗位职责、考勤、奖励、例会、日常管理、印章使用规定等多项内容;建立分卷编撰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稿优酬;实行评议分级奖励,在基本费用的基础上实行优质优价;实行一审审稿与撰稿报酬捆绑挂钩办法,将审稿费用与所审卷目评级挂钩。
  突出“众手成志”,为《丛书》编纂汇集众智。高规格组建领导小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组长,市政协主要领导为执行组长,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丛书》编纂领导小组;成立编委会,选聘长期在榆林工作的热爱历史文化、有情怀的离退休老领导及各大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有主编大型《丛书》经验、能为《丛书》编纂出版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的领导、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成立编辑部,聘用10名左右工作人员,承担资料整理归纳及文件打印、联络协调、财务、后勤服务等事务性工作;遴选分卷主编,由编委会遴选出26名有历史研究专长、有深厚文字功底的同志担任各分卷主编;聘请30-50名各分卷大纲、卷书编纂人员及编辑校对人员;设立评审委员会、聘请法律顾问,组成《丛书》编纂工作团队,汇集众智,众手成志。
  围绕中心、多措并举,压茬推进文化工程
  《丛书》编纂工作链条长、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多,通过“三个聚焦”,建立强内联外、团结协作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格局。
  聚焦本地特色,淬炼文化标识。坚持感受时代脉动、立足本地特色,从提炼命名标题入手,留存榆林独特记忆。借鉴其他地方丛书、文库起名优秀做法,征求各位主编和多方面人士意见,反复推敲、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最后确定了《烟火人间》《交融共长》《贞石铭史》《炊金馔玉》《山歌野舞》《山川之助》《星火燎原》《包罗万象》《雍风汉韵》《兰台类聚》《俊采星驰》《匠艺华彩》《杏坛琼林》《橘井泉香》《上郡春秋》《物阜天宝》《故园犹在》《清瑶翠微》《殊言别语》《山川形胜》《通商惠工》《边塞风云》《上郡遗珍》《山河寻踪》《撷英拾翠》《丛书一览》(《提要卷》)等共26卷书名主副标题。
  聚焦经验做法,深化合作交流。开展协作交流是政协文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文史工作多出精品的有效途径。市政协组织相关专家、委员赴重庆、晋中、西安等地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政协文史工作的先进做法与经验,通过“听、看、访、谈”等形式,就文史资料编纂、履职能力提升、书香政协建设等方面开展友好交流,不断拓展协商议事边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聚焦目标任务,有条不紊推进。编纂工作启动以来,全体编者和相关人员通力协作,从方案印发、机构组建、大纲招标,到《丛书》编纂工作推进会、分卷大纲评审会,再到分卷编撰审稿签约仪式暨工作部署会,经过多次编委会、座谈会、推进会、协调会、对接会、大纲评审等各类会议的贯彻落实和压茬推进,完成了《丛书》的编纂招标,与各分卷主编、一审审稿人、二审团队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丛书》暂定的26卷大纲全部编写完成并通过编委会审定,转入正式书稿编撰阶段。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匠心打造传世之作
  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传承历史、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市政协牢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崇高使命,始终把质量意识、精品意识贯穿于《丛书》编纂工作全过程。
  树牢精品意识。扣牢“文化”二字,把“文化”二字作为《丛书》编纂工作的“纲”和“魂”,匠心打造精品力作,真正将其熔铸成全市历史文化研究集大成、集众智、集心血的一套文史精华,成为全市对外交往的礼品、全民阅读的精品、历史文化的藏品。
  把牢严谨作风。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循编纂原则,把严谨作风贯穿于《丛书》编纂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好政治关、史实关、资料关、文字关、保密关和审验关“六个关口”,做到反复走访了解、反复核查资料,反复字斟句酌、反复认真组稿,反复披阅增删、反复推敲琢磨“六个反复”,达到词美、句美、文美、意美、形美、图美的“六美”高度融合。
  扛牢评审职责。严格坚持“三编三评三审”原则,重点把握“真、实、严、细”总体要求,认真履行评审委员会职责,分别由编辑部、专家顾问组和编委会对分卷初稿、成稿、定稿进行评审验收,对不符合编撰要求、大纲要求的要重新编撰、修改、增加、补充,确保《丛书》“六性”编纂要求(即权威性、价值性、资料性、知识性、可读性、收藏性)得以落实落细。
  (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