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唤醒“沉睡”的城池
委员建议加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
  □ 记者 张涵博
  围炉煮茶、烧烤野炊、嬉戏奔跑……10月29日傍晚,位于西安市未央区的汉长安城遗址,落日余晖下,不少市民沉浸在这片跨越千年的汉文化遗产浓郁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最近天气特别好,我就约上几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公园里露营。”西安市民王盼盼边说边走进粉黛乱子草丛,对着手机拍照留念,并借用时下的流行语说:“拍到了我的‘人生照片’!”
  泱泱大汉,巍巍长安。规划面积75.02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遗址规模宏大、遗存丰富,文化含量极高,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遗址。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汉长安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长安城遗址区具有遗产保护及乡村振兴的双重属性,既牵连着千年文脉,又维系着后世传承,重要性毋庸置疑。”省政协委员程希文认为,近年来,省市区立足实际,统筹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农村环境治理,下大力气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整体环境风貌,但与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
  今年省两会,程希文提交了《加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推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提案,建议健全完善长效机制,高站位统筹谋划,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及时研究协调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和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及重大事项;加快引进“文化+”“考古+”“遗址+”等文旅业态,对遗址区内村庄实施整治提升,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协调发展,打造集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经济带;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借助高科技手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近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召开,会上签订的《部省合作共建协议》,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发展工作迈入了新的阶段。联席会议以来,《部省合作共建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正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进介绍,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被纳入国家文物局重点工作项目,已研究明确了未来五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五大类13项主要任务;对原有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机构进行重组,调整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为西安市政府派出机构,目前,重组的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机构已正常运转;修编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已经成稿,即将上报审批,为遗址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居民与产业调控、民生基础设施完善等确定了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
  “我们还实施了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工程、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李下壕村环境整治改造工程,推进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院建设。策划实施未央厩·汉马文化展示体验基地、汉风露营基地等一批集文化性、科普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文旅项目,通过探索遗址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的新方式,让汉代传统文化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深入人心,让千年遗址焕发青春活力。”张进说。
  提案交办后,省文旅厅第一时间进行办理,并在答复函中表示,将完善汉长安城遗址文物旅游产品体系,重点研究汉长安城遗址开发利用方式,打造周秦汉唐旅游目的地形象,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汉长安城遗址文化内涵,对汉长安城遗址重点文物景区采用多元化手段进行“资源活化”,提炼文物核心价值,运用科技手段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大汉长安城遗址文物旅游宣传力度,将汉长安城遗址作为重点项目开展对外营销和专题宣传推介活动,重点利用新媒体平台不断扩大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