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实施“百千万”工程 建设家庭教育名县
  □ 镇安县政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掌握全县家庭教育发展现状,探索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落地落细,镇安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创新实施了家庭教育“百千万”工程,经过几年努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9月,镇安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校园、社区、部门和家庭开展专题调研,固成效、补短板、促发展。
   困难与问题
   (一)推进不平衡,服务指导水平亟需提升。全县中、小学校设立的家长学校更多侧重于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在对家长素质提升以及家庭养育知识宣传指导上作用发挥不够。现有家庭教育服务资源匮乏,教育服务机构缺乏必要的准入机制和专业规范,专业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者多为兼职,缺乏专职人员和系统培训,指导服务的系统性、专业性不强,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二)家长教育观念更新不够,家庭主体作用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和方法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重养育轻教育、重言传轻身教、重批评教导轻关怀理解的现象,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而忽视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心理发展特点。
   (三)家校社协作机制不健全,协同育人合力还需加强。全县家庭教育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部门工作缺乏目标性和主动性。部分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重视不够、参与度不足,家校共育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学校在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方面比较单一,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巩固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在促进家庭教育工作过程中力量分散,未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四)家庭教育平台不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成。家庭教育研究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家庭教育的服务平台局限在学校层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百千万”工程创建一条主线。一是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组建评选命名一批示范家长学校,达到“有场地、有教师、有制度、有教材、有活动、有档案”的“六有”标准,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管理考核机制,督促激励学校做好家长学校的建设工作。二是吸纳、聘请一批家庭教育爱好者、有研究的业内人士或挖掘培养骨干教师壮大家教师资本土队伍,培养一批有资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更好发挥他们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开展最美书香家庭、模范育人家庭、教子有方好家长的评选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全县营造“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良好局面。
  (二)聚焦体系完善和法律落实两个重点。一是聚焦家庭教育体系完善,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将家庭教育纳入全县教育整体规划、纳入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对政府和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相关政策落地见效。二是聚焦家庭教育促进法贯彻落实,将其纳入“八五”普法范畴,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促进会及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平台,广泛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媒体宣传等“七进”活动,促进家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家庭主体作用、学校引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积极配合各部门开展面向社会的家庭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助推教育事业振兴。二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推动留守儿童之家、暑期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咨询站等各类家庭教育组织创建,防止留守、流动儿童疏于管教的现象发生。三是各部门整合资源,家校社共同建立家庭教育资源库和专家库,积极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家教读本等公共家庭教育服务产品,创建共享式家庭教育服务平台,丰富家庭教育资源供给,以实现“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家庭教育目标。
   (四)持续落实“爱代访疏”四个举措精准发力。一是持续推进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关爱活动,通过开展慈善助学、圆梦微心愿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贫困家庭子女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二是持续实施特殊家庭“代理家长”模式,针对留守、孤儿、困难等家庭,邀请有能力的社会群体、志愿者对重点学生进行监护援助、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三是持续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实行“教师+学生”“教师+家庭”一对一帮扶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居家表现、家庭教育环境、亲子关系及学生的心理动向,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给孩子提供优质家庭教育。四是持续建立学校、医院心理健康疏导室,增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招聘岗位,定期组织或适时对特殊心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和帮扶,及时疏导解决隐患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