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讲好村落故事 留住美丽乡愁
——汉中市政协委员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建言
  □ 记者 谢昊天
  “应充分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村落故事,激发古村落活力,以传承利用促进保护发展,留住美丽乡愁。”9月1日,汉中市政协举办第十期“政协天汉沙龙”活动,10余名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汉中古村落传承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汉中市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促保护,2012年以来,共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24个、省级传统村落19个。
  “汉中市古村落数量众多、各具特色。虽然一些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但人们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意识较为模糊,而且不少古村落都存在传承人离开或是‘空心村’‘空巢村’等问题。”汉中市政协委员、市地方志办主任马世明说,要在做实、做活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工作上下足功夫。
  马世明建议,加强宣传,让乡村干部和村民充分意识到现有古村落的巨大文化价值,以及保护好这些古村落的重要意义。有关部门要辩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近期与长远、传承与创新等关系,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对古村落进行保护修缮开发,使不同类型古村落各展其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在路上”微信公众号负责人杨帆对此表示赞同。“保护古村落仅仅依靠各级组织远远不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他建议,要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及新媒体平台,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宣传古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展示汉中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丰富遗存,提高全社会共同保护意识。
  在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授丁锐看来,古村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传承,既要保护古村落建筑本体,又要传承蕴含其间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应该与非遗领域相结合,把原生态的生活气息、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风采。”丁锐说。
  南郑区文旅局副局长余忠平在调研中发现,汉中古村落由于受保护措施、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一些长期无人居住的老旧房屋自然老化、损毁、倒塌现象较为严重,一些新建民房的建筑选址、风格与古村落风貌不符,还有的则是在古村落周边无序开发建设,破坏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此外,受“一户一宅”宅基地政策所限,农户在新建住宅或易地搬迁时,需对老宅进行拆除或腾退,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
  余忠平建议,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补助资金,适当考虑引入民间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资金的整合利用力度,支持古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探索传统建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置换、租赁、政府收购、出让等方式,促进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建立传统建筑认领保护制度。
  怎样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汉中市政协委员、汉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中效认为,古村落、古民居是不可再生资源,要保护性开发,必须普查摸清“家底”、建立档案,有针对性、高起点地做好规划、分步实施,在规划中要注重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存村落风貌和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代表时代遗存的识别性。
  梁中效在调研中发现,汉中古村落虽然丰富,但存在单体多且相对分散、丰厚汉文化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等问题。
  “应该把城镇发展与古村落保护开发相融合。”梁中效建议,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城镇村相联系,把汉中境内一江两岸附近的上元观古镇、青树古镇等古村落整体保护起来,串“珠”成“链”、串“点”为“轴”,形成汉中盆地大景区。同时,在汉中主城区打造西起北街口、东至陕西理工大学,把东大街、东关正街连接起来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充分展现新时代汉中品位和人文魅力,进一步扩大汉中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