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大河汤汤 岁岁安澜
——2023·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侧记
2023·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渭南举办

  □ 记者 满淑涵
  泱泱黄河,苍苍华岳;涛涛渭水,巍巍秦川。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守护好黄河母亲河”。
  “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在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勠力奋斗中,黄河正在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中的绚丽一笔。在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之际,由民进中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2023·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渭南举办。这是继河南新乡、山东济南后,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第三次在沿黄城市落地。
  此次论坛围绕“全面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加快推动黄河流域发展绿色转型”开展深入研讨交流,议题务实、专家云集,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
  ◆保护◆
  黄河宁,天下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何让法律法规真正“长牙”“带电”?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乔西现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黄河保护法的施行是黄河保护治理的新起点,必须把黄河保护法蕴含的法治精神理解到位、内涵要求把握到位、贯彻落实执行到位,按照法定职责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有力有效做好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而努力奋斗。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万占伟建议,坚持“依法治黄”,认真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破解重大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流域保护治理协同机制,构建与现代流域管理体制相适应、体现黄河特点的现代化流域水治理体系,提升流域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中心主任肖春蕾建议,应实施黄河流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流失问题、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运用空天地立体调查监测技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国土空间生态资源分布、规模和质量,了解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有效保护、科学修复打好基础。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既是农业生产的大害,又是黄河泥沙的重要来源。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肖培青建议,应明晰新时期黄河流域空间治理不平衡的重点区域,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建立跨区域淤地坝动态监测和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同时,深化土壤侵蚀、水沙变化、水保碳汇等机理研究,完善重力侵蚀、水土流失模型,推进数字孪生黄土高原建设,制定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评价、核算方法及交易机制,并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保障机制。
  ◆发展◆
  陕西处于黄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生态和经济可实现协同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分享了他对破解高质量发展水约束的新思考。“对黄土高原来讲,首先要利用好雨水资源,将一定时段内由降水转化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有效水增量作为雨水资源化潜力;其次,要实施实体水—虚拟水统筹管理,提高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解决消费、贸易引发的水资源问题。”
  民进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认为,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要充分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融合一二三产,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延长产业链,构建农业农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多维转化机制,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同步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和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主委、陕西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吉红以数据说明:“陕西省2022年渔业产量17.35万吨,其中黄河流域渔业产量为8.37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8.24%。黄河渔业带动全省渔业发展。”他建议,要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种质资源监测和水域环境监测,开展渔业资源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评估,守牢黄河生态“底色”,让大河之滨育“黄”生“金”。
  《汉书·沟洫志》中写道:“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流域点燃了最早的文明曙光。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从“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到“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古往今来,诗人、作家、画家面向滔滔黄河倾吐胸臆,著成流传咏唱的不朽佳作。
  黄河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熠熠生辉?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中心副主任、黄河文化中心副主任田世民建议,按照黄河保护法的要求,开展黄河文化资源调查和认定,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剖析黄河文化中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间文化、保护治理、红色文化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阐释黄河文化孕育演变过程中的空间转化特征,明晰黄河文化要素的时序演化、空间联系、学科融合,构建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整体性的黄河文化研究体系。
   ◆协同◆
  黄河安澜,津润三秦。
  聚焦全省大局,聚力中心工作,围绕“黄河保护与发展”等议题,民进陕西省委会多次在沿黄城市开展实地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成果,并连续多年在省两会上提出相关提案。今年,民进陕西省委会《关于加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作为民进中央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得到了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年度重点办理提案。
  民进陕西省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长安大学给排水系教授赵晓红长期从事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研究工作,全程参与了加强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专题调研。此次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她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其中,认真聆听报告,踊跃参与讨论。赵晓红表示,共识在研讨中进一步凝聚,思想在交流中进一步升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涉及领域广、专业问题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要积极应对新挑战,又要加力破解老问题,这次论坛收获颇丰,对后期研究很有启发。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民进陕西省委会常委张孝林建议,要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形成更合理的方案,推动可持续发展。“大江大河治理要全流域协同,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为承办好此次论坛,民进陕西省委会前期多次召开筹备推进会,细化方案、完善流程,确保高标准高规格完成论坛各项工作。
  民进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李正升表示,在筹备过程中,民进陕西省委会专发挥会员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整合资源协同发力,体现了论坛作为交流研讨平台的重要作用,也以论坛为窗口认真讲好黄河故事、多党合作故事,展现民进人倾情倾力履职建言、画好最大同心圆的积极作为。“后续我们将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论坛成果转化工作,汇集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论证,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打好履职建言系列‘组合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渭南市委会主委、渭南市关注森林活动委员会主任毛平宇表示,论坛在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出亮点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为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足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