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保护好传统村落 留住“美丽乡愁”
——渭南市政协建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 通讯员 张望荣
  4月26日至28日,渭南市政协副主席杨文斌带队开展专题调研,委员们与相关部门同志齐聚一堂,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出谋划策、凝聚共识。
  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体现地域文化、建筑精髓、民俗风情的活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近年来,渭南市充分用好用活国家专项保护资金,全面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修复传统建筑、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保护法规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有限、利用路径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
  “可以结合地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带动原住村民致富增收。这样一来,能更好地提升村民自觉保护意识。”陈晓燕委员建议,要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进利用。
  裴常良委员建议,要深度挖掘各个古村落的儒家文化、宗族文化、农耕文化、教育文化、秦商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特色,加大对古村落文化的宣传力度,重塑渭南古村落记忆,讲好渭南文化故事,以文化促旅游、以文化促保护、以文化促发展。
  “要评估保护价值,集中力量、集中开发、集中发展,打造具有渭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名片。”魏华荣委员建议,要突出每个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保护重点,以历史建筑(如祠堂等地标建筑)、历史风貌建筑(重点特色民居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遗项目等作为保护重点,突出财政政策支持重点,不搞全面保护,投资不撒胡椒面。
  为及时有效夯实专业性支撑、法治化保障,李斌委员建议,尽快制定渭南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行动方案及地方性法规。建立建筑规划、历史文化、文物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保护发展专家库,制定符合渭南实际的三年或五年保护实施计划,分类指导保护,集中力量打造样板,推动保护利用工作提质增效。
  委员们建议,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特色文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加强规划引领,明晰保护区域、重点和要求,实施分层分级分类保护。要把传统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原住居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更好留住乡愁、造福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