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龙亭遐思
— —读《龙亭侯蔡伦》有感
   □ 严维佳
  再次来到位于汉中市洋县城东二十里的龙亭镇蔡伦墓祠,是与洋县政协文史专家、《龙亭侯蔡伦》一书的作者肖建新老师一起。
  九月的龙亭,汉桂飘香,稻花阵阵,朱鹮与白鹭齐飞,蛙鸣与莲蓬相抵。此时的蔡伦墓祠,宛若一方厚重的砚台,置放于龙亭这张被时间反复浸洇过的册页上。龙亭地方不大,名气却不小,皆缘于蔡侯。上古时期的龙亭,是炎帝魁隗氏母亲任姒观测日象的天表亭台,类似于现在的天文台,秦汉时为子午道之要驿,魏晋时为郡县之治所,今为汉中平原的东大门,省级龙亭田园综合体实验地。它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秦岭与巴山隔汉江相望,故道与大龙河时有交错,北边的关中风俗与南方的楚蜀习性交融汇通,可谓地理之良、文脉圣地。
  我们一行人在蔡伦墓祠前驻足,突然间从祠内高耸的古柏上传来朱鹮响亮的叫声,它们在此筑巢,繁衍生息,与祠内的蔡侯一起洗磨这方砚台的纹理与光华,共同见证这看似平凡的岁月。此时的我非常感动,这岂不是“谁言纸薄,尺幅千钧,承载山河岁月;何谓功德,瞬间万世,穿越宇宙时空”的文明之光吗?那种“天下书生仰面谢恩参纸圣,世间读者低头祈福拜龙亭”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据肖建新介绍,洋县龙亭是世界级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它像一枚带着暗纹的铁钉,钉在了这片水汽氤氲、物种繁茂的土地上。蔡伦曾在这里为当地人传授造纸技艺,造福一方百姓,最终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方大地山川,受到后人尊崇膜拜。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加快了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他也被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古代巨擘之一。但历来出于对传统宦官形象的偏见,除对其出身、经历、品行、人格的褒贬不一之外,甚至对蔡伦究竟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还是改良者,他是否来过龙亭“就国授术”,他死后是否葬于龙亭等一系列质疑之声日盛,这多少动摇了作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让原本璀璨的文明之光变得些许暗淡和茫然。
  尽管时间过去了两千年,寻找历史的真相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打捞这枚铁钉,难度可想而知。但作为一名政协文史工作者,肖建新为了寻找这枚早已被千年时光剥蚀殆尽的铁钉,义无反顾地走进那苍茫深邃而又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发掘文物线索,探寻人文遗存,辨析史料真伪,遍访专家学者,终于历时数年、历尽艰辛后,渐渐触摸到了时光曾经散发出的脉络,部分还原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相,提出了一些合乎历史逻辑的推测,出版了二十万字的文史书籍——《龙亭侯蔡伦》一书,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千年之谜、文明之问,彰显了政协人的责任与担当。
  步入古柏参天、庄重肃穆、碑石林立的墓祠内,依次穿过沿中轴线次第排列的拜殿、献殿和正殿,仿佛随着时光隧道穿越了二千年,走进了蔡伦那充满传奇与辉煌、褒贬与争议的人生。
  据《东观汉记·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为中常侍,有才学,尽忠重慎。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客,曝体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最早关于蔡伦人品、才能、造纸及功绩的官方文本,也就是国史。《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传》则更为详细,增加了关于他监作秘剑被为后世法、封侯龙亭食邑三百户及含冤而死的部分。整篇字数虽不足三百字,但正是这两个国史的简短记述,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明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叙述文本。
  站在正殿蔡伦塑像前,再次聆听讲解员诵读《东观汉记》这段国史官记。一个十三岁入宫,四十二岁献纸,四十五岁封侯,五十九岁死于非命的宦官,他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毁誉参半,命运多舛。不免让人对这位数十年深居宫廷高墙之内,处于权力斗争旋涡之中,而又身负尚方造物之命,力排纷扰,潜心工艺,发明造纸术,照亮世界文明之路的蔡伦既悲悯同情,又肃然起敬。我们不能用二千年来的传统思维定式,仅从道德层面去评判其一生的对与错、是与非、功与过,更不能以在蔡伦之前就已出现的各种“纸”而否定蔡伦作为造纸术发明人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我们只能站在人类文明受益者的立场上,去敬重他的才华与伟大,尊重他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进步的精神标识。我想这也正是公元151年在书写官记国史时,能赋予一个被平反昭雪的宦官百字人生成就,并在无数宦官中为他单独树碑立传的原因所在吧。
  沿着青石铺就的墓区主道北行数十米,两侧松柏耸立,石人石羊碑石并列两边,不远处是明万历年间立的“汉龙亭侯蔡伦之墓”碑,碑后是松竹掩映、绿草依依、青砖合围着的蔡伦墓冢。据《洋县志》记载:此墓始建于公元151年,是汉桓帝在蔡伦死后30年为其平反昭雪后,由当地官员和龙亭百姓所建,并历次封植、连年祭祀。
  初秋九月,坟茔上的青草已微微泛黄,地下的青苔倒越发深绿。坟前有历代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书写的楹联石刻和多方碑记,字里行间尽显对纸圣不世之功的颂扬和褒肯,彰显蔡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的刚正品格,以及惋惜其“受辱饮药于此(龙亭),卒遂葬焉,载五十有九”的种种遭遇,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蔡伦虽长期身居洛阳,但其最后的卒葬之地就是眼前这方坟茔孤冢。
  凝视这座千年墓冢,我仿佛穿越了二千年的历史长隧,脑海中浮现出公元121年,随着邓太后去世,汉安帝刘祜主事亲政后,为报其祖母含冤而死之仇,迁怒宦官蔡伦,下令蔡伦去廷尉处自首的情境。自知有口难辩、厄运难免的他,在月黑风高之夜,轻车简从,连夜出洛阳城,沿熟悉的子午故道,马不停蹄,赶往自己的封地——洋县龙亭,最后一次看了他的封国百姓,也最后一次巡视了他曾经的造纸作坊。沐浴更衣后,跪迎圣旨,并将御赐饮药一饮而尽,从容赴死、魂归封地。
  在蔡伦墓祠西侧,是2002年建起的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重现了古法手工抄纸的全过程,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蔡侯纸从构树皮储存、沤料、熏蒸、除杂、碓舀、切料、打浆、抄纸到焙纸等23道主要工序。参观过程中,带着诸多问题的我,与非遗传承人攀谈起来。据民间传说,蔡伦在任中常侍时,曾去四川为宫中采购蜀绣(即川绣),路过位于子午道上的龙亭时,发现大龙河边有大量的构树,加之这里气候温润、水系发达、植被茂密、民风淳朴,不仅是从事造纸的理想之地,也是他想象中的晚年隐退安居之所。所以封侯时,他没有将封地选在湖南耒阳以衣锦还乡,而是选在了千里之外的洋县龙亭。他还在封侯后回龙亭视察,并将当时的城固县令之子认为养子,取名蔡兴,其后裔至今已有90余代,使蔡氏谱系得以延续,其造纸术也得以传承。清代陕西按察使严如煜《纸厂咏》诗曰“洋州古龙亭,利赖蔡侯纸。二千余年来,遗法传乡里”,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个传说。
  离开蔡伦墓祠时,一阵秋风吹过,送来缕缕祠内独有的桂花香。肖建新饶有兴趣地领我来到祠内一处独特的、最具代表性的汉桂树前,向我介绍这棵已陪伴了蔡侯一千多年的奇树。只见树干一半已经枯死,据说是当年吴三桂大军驻扎在此时烧损所致,而另一半则依然顽强地活着,而且生发得愈发枝繁叶茂,我不禁想起了《龙亭侯蔡伦》一书中,肖建新笔下那篇《半棵活着的树》中的话:秋天,这半棵孤立的桂树的香味漫涌在千年的墓祠内,在温润一个被讥讽与荣誉参半的灵魂时,也轻轻抚摸着祠内的落尘壁画、古砖旧瓦、一草一木。半棵树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本来是生命现象,但在蔡伦墓祠内、依傍着世界级发明家长明灯般的灵魂的滋润,活着活着便成了文化和哲学,成为可以让人们思索和留存的记忆。
  是啊,我想那死去的一半也许是蔡伦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远去,而那活着的一半则汇聚着所有造纸的智慧与实践的亮光。而作为世界级的发明家,他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他的工匠精神凝结成了伟大复兴的民族力量,他的不朽必将激励着华夏儿女,沿着他用划破时空的纸张所铺就的文明之路自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