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许世隆:谁说不会唱就不能爱秦腔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未开言来珠泪落……”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和悠扬的琴音,激昂慷慨的秦腔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许家坡村的一户院子里唱响,飘荡在夏末的夜空,乡村的夜晚一改往日的静谧,变得热闹非常。
  这是“长安东区友谊自乐班”班主许世隆的院子。不一会儿,《斩黄袍》《赶驾》《三滴血》等经典秦腔唱段轮番唱起,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禁不住跟随哼唱,不时还有人拿着手机拍照录像发抖音。
  许世隆酷爱秦腔,小时候村上有秦腔剧团,只要有演出一定能看到他的身影。2014年,镇(现为街道)政府成立了自乐班,每周两次练习,许世隆一次不落,骑着电动车去了快一年。“虽然我不会唱,但听得时间长了就听出门道了。”
  2015年,许世隆在许家坡村办起了自己的自乐班,他说:“啥都不图,就图个高兴。”不会唱,不影响,请村里会唱的人来;不会奏乐,没关系,自己购置乐器,请会演奏的人来。就这样,“长安东区友谊自乐班”建了起来。
  老话说“鸣锣亮嗓”,作为自乐班班主,许世隆却是个从不“亮嗓”的人。倒不是他不想唱,只是“条件差,唱戏没声”。一晃七年,许世隆还有了“手艺”,靠着不间断的自学和请教村里的“高手”,担任了自乐班铜器打击师,已完全能胜任村子里的日常表演。
  自乐班表演从不收钱。本村邻村过年过节要搞活动,都要叫上“长安东区友谊自乐班”。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也都愿意找许世隆。
  除了组织表演,自乐班也给秦腔爱好者提供伴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目前,“长安东区友谊自乐班”已成为鸣犊街道影响最大的自乐班,每周六除了本村人,邻村甚至蓝田县都有秦腔爱好者来参加。去街道上赶集过会,许世隆有时会碰到来过自乐班的人,“吃个饭、谝一会儿,这个朋友就交上了”。
  去年,街道办在村里设置文化信息员,负责村子里的文化活动,村民们一致推选许世隆。去街道办开会,他第一件事就是反映村里缺少专业老师教秦腔。没多久,文化站派了专人来教,可把大家兴奋坏了。
  许世隆最爱听的秦腔是《三滴血》,因为情节紧凑、节奏快,听着“带劲儿”。在家里听到兴起,他也会跟着硬吼两嗓子。有人说年轻人对秦腔“不感冒”,他总替年轻人说话,“年轻人忙着奔生活呢,咱们才有时间搞这些。反正只要我能动,自乐班就会一直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