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释放消费活力 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 —省政协“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李瑛:
  大力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陕西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保障发展环境。完善体育产业要素保障,落实已有税费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体育产业供地,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数字体育领域,建立公益性服务、企业化管理、社会化运营的服务模式。
  二是大力发展冰雪等新兴体育产业,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冰雪运动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冰雪运动快速发展。努力提高我省冰雪产业发展投入的市场化、多元化水平,形成多角度、多梯次的冰雪产业投入机制。
  三是借助多种类多层次的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带动群众的体育消费。建议省级层面定期不定期承办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性体育赛事,鼓励各地市打造一批群众喜爱、参与性强、影响力大的体育品牌精品赛事,形成浓厚社会氛围。
  四是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体育运动装备“陕西品牌”“中国制造”。创新“体育+信息化”“体育+医疗”“体育+旅游”“体育+教育”等融合发展,助力体育产业融合消费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茜:
  以智慧体育建设赋能体育消费新模式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扩大体育服务供给

  以智慧体育建设为契机,快捷实现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全省一体化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不断扩大服务供给范围、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普惠化的体育服务产品。
  二、探索建立“体育运动银行”,发展体育消费新模式
  以智慧体育APP为服务载体,建立“体育运动银行”,将群众运动数据、参赛数据转化为体育积分,鼓励群众通过积分换购体育商品或场馆及赛事服务;探索多样化体育消费场景,激发体育消费新潜力,发展体育消费新模式。
  三、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
  借助智慧体育平台,开展体育产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新兴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催生体育短视频、赛事直播、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形成体育消费多元化新趋势。
   四、促进跨界产业融合,培育体育电商O2O经济新方向
  借助智慧体育平台,搭建体育教育培训在线教学平台,拓宽体育人才培养和转化渠道。探索体育与医疗、餐饮、康养、旅游等形成跨界融合,培育体育消费新方向。
  省政协委员、榆林市高新区裕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渊: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组织保障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建设健康陕西、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首要条件。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好基础。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
  进一步加强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场所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延伸健身活动的空间和场所,着力打造“15分钟体育健身圈”,通过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三、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要围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等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如健身跑、健步走、广场舞等,努力争取每个县区有1项特色体育品牌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老年人体育协会的联系,共同谋划好不同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传承推广武术、秋千、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深入开展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多元化发展。
   长龙体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吉云波:
  精心打造品牌赛事促进县域体育消费及相关业态发展
  一、健全赛事组织,加强协作实施

  通过设立常态化的赛事组织,既有利于将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提升协同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弥补县级体育部门人员不足的短板,大幅提升赛事的服务保障水平。
  二、做好顶层设计,精准赛事定位
  建议我省在“一县一特色”群众赛事建设中,加强对各县区赛事顶层设计的指导,做好赛事定位策划,将办赛与城市诉求紧密结合,为赛事特色建设和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挖载体价值,促进业态融合
  建议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促进赛事与相关业态紧密衔接,拉动装备售卖、体育培训、住宿、餐饮、交通、旅游、康养等服务消费,带动赛事及运动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四、培育特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
  建议在推动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同时,加大乡村赛事培育和投入力度,发挥赛事引流和辐射作用,让更多人来到农村,激活乡村“体育+”消费,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五、加强赛事评估,注重价值效益
  建议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评估公司开展赛事效益、价值评估,为后续项目的预算制定、赛事方案优化、组织实施提升、赛事品牌打造等提供有力参考。
   杨陵区政协主席梁战昌代表杨陵区政协:
  扶持社会化力量 有序推进全民健身进程
  一、加快改革创新,让体育社团实体化

  加快体育社团改革,推动其向社会化、法治化和高效化发展。健全健身组织体系,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中介等产业。
  二、社会力量强服务,让健身体系多样化
  建立激励鼓励机制,支持社会体育组织积极投资承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加大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力度,对各项体育活动开展评估、运营等,避免重复化、同质化。
  三、社会力量办培训,让全面健身提质增量
  建立健身指导中心,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体育组织研发和推广适合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为残疾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四、社会力量建场馆,让健身场地不再难找
  重视群众身边健身场地建设,采取奖补等方式,推动高校、中小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健身场地对外开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场地,构建市、区、镇、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增加面向群众的设施供给,实现“健身就在家门口”。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史兵:
  关于促进我省职业体育发展的建议

  一、出台政策扶持职业体育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陕西省职业体育振兴计划》,着力解决职业体育发展的经费、人力资源、场馆、治理体系等关键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向职业俱乐部倾斜的力度;支持俱乐部参与竞技体育,鼓励其参与青训、群众性竞赛组织等活动,提升俱乐部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扶持壮大龙头俱乐部发展。扶持长安竞技俱乐部冲超、信达俱乐部进入CBA,打造顶级电子竞技职业俱乐部和赛事。以职业体育为龙头,支持西安市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城;帮扶俱乐部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持职业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和股份制改革。
   三、发展上下游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体育俱乐部为主体,以职业赛事为核心产品,以全媒体为阵地,进一步扩大职业体育影响力,积极开发以职业体育赛事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形成职业体育+产业体系。开发职业体育项目文创网游产品,发展职业体育中介市场,推动职业体育赛事下沉带动群众体育竞赛,以此带动上下游产业,生成职业体育产业链。
  宝鸡市政协委员、宝鸡锐腾英志篮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佳:
  发展青少年体育 培育体育培训消费新业态
  一、持续规范体育培训市场

  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体育培训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无照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无照“清零”。加强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监管,坚决纠正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出台促进体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市民正确选择培训机构。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
  支持体育协会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单项运动协会根据服务机构开展星级评定工作。支持单项运动协会规范开展体育培训业务,定期检查、主动发现、自觉制止会员单位的违规行为。
  三、常态化开展体育培训机构安全检查
  扎实抓好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整改。要持续对辖区体育培训机构开展暗访检查,确保压紧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和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
  四、引导行业主体健康发展
  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开展规范化建设行动。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畅通参加培训渠道,将职业道德教育、反兴奋剂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引导广大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体育观念。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杨涛: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依托乡村市场,扩大体育旅游产业规模
  要将高质量体育旅游项目布局到乡村,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引导村民结合当地体育和旅游资源开办企业,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扩大体育旅游产业规模。
  二、培育乡土人才,建设体育旅游从业队伍
  要以岗位培训为主导,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策划的职业乡村体育旅游经理人。要将有一定旅游从业经验的乡土人才推荐到重点体育旅游企业工作,培养一批对乡村振兴和体育旅游有热情的研发设计、赛事策划、场馆运营、体育营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开发乡村特色资源,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将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引入乡村,打造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鼓励各乡镇、景区等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创办一批趣味性足、体验性强、文化认同度高的群众性赛事。
  四、因地制宜,优化体育旅游环境
  统筹乡村体育、旅游和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乡村体育旅游基础场地设施提质升级。完善乡村体育旅游配套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乡村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
  省政协委员、蒜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少毅:
  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发展“体育+科技”产业矩阵
  一、围绕“体育+科技”培育一系列研发机构

  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着力培育“体育+人工智能”“体育+元宇宙”“体育+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发组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鼓励企业设立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为“体育+科技”初创企业提供真实环境的中试基地
  充分发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使命,协助初创企业成功迈过从0到1的阶段。通过鼓励、引导包含学校、体育场以及员工运动中心等在内的相关“体育+”场景,为符合一定条件的体育产业初创企业提供落地可能,让企业产品的中试基地遍布全省。
  三、构建“科学家+工程师+体育人才”团队
  “体育+科技”产业拥有着显著的交叉学科特点,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与汇聚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做好桥梁与纽带工作。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体育产业链企业聘用科技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更多关注体育产业发展,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唤醒”,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产业交叉融合。
   延安市政协教科委副主任李彩彩代表延安市政协:
  关于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保障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深化运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全面保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多元投入,助力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为群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赛事活动为抓手,动员社会各界群众参加体育公益活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
  三、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体育健身服务均等化。全面构建城乡全覆盖的体育健身服务网络,最大化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资源均等享有。深度发掘区域地理优势,努力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体育设施就延伸到哪里,真正实现“健康在家门口”。
  四、实现精准供给,不断丰富体育健身服务产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扎实推进“体育+医疗”“体育+养老”,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五、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民体育健身良好氛围。积极采用各种创新宣传形式推广体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