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省政协“延续历史文脉连接现代生活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研究机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研究机构,深入开展民间音乐、美术等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研究和传播工作,充分挖掘和展现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
  2.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人才培养和研究阐释。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层论坛,广泛开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交流活动。
  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和推广工作。搭建以“文物+新科技”现代化展陈传播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民生共享提供重要的素材和滋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和教育普及。
  有关政策建议:
  1.建议设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研究基地”,支持整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源,搭建多元合作研究平台。
  2.建议省上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设立重点研究专项,加大研究经费资助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依托重大项目产出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
  3.建议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数据库建设,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源的整合共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撑条件。
   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
  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分类管理。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制定等级,分类管理。比如陕北民歌,有些与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甚至没有了传播意义,那么保护起来就可以了,没必要再花大力气去推广发展。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非遗保护的投入成本,也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干了很多工作,效果却并不好。
  二是要有顶层设计。现在的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非遗保护机构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干,没有统一的具体办法,而是各唱各的调,出力不讨好,花钱办不了事。我想,国家有国家的大设计,省上也应该有符合本省实际的规划,各市县也应该有自己可操作的规范设计和实施方案,这样就能避免“信天游”式的工作方法。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对人才的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各地的文化馆站负责,事实上许多文化馆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是行政干部,基本上不懂如何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办法。因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才能把非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如何用文化遗产元素推动当代文化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从现实的情况看,非遗文化被庸俗化、低俗化的趋势比较严重,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省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委会副主委朱鸿:
  关于出版“影响陕西文化的口述”系列丛书的计划

  《影响陕西文化的口述: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体育及社会科学100人》系列丛书是当代陕西文化名家的口述史集合。
  为当代陕西文化名家留下口述史,旨在从个人角度展现陕西文化发展成就,总结陕西文化发展的经验,更准确地提炼陕西文化的特点,并更好地推动和鼓舞陕西文化不断进步。
  陈忠实、史念海等,他们都是对陕西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留下了访谈,也可能有传记,然而访谈和传记跟口述还是有差别。基于此,这些口述史集合也就有了抢救性质。
  在名家选择方面,凡是对陕西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包括文学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体育冠军、社会科学工作者等。我们既要考虑他们的职位、职称,也要考虑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
  在体例方面,口述史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当事人的口述,二是当事人家属的口述,三是当事人的学生或同事或朋友的口述。这也是该系列丛书的创意之一。
  我们将在省政协领导下,在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指导下,整合社会科学、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力量,形成一个高水平、高效率的团队,从而圆满完成任务。
  这套系列丛书的面世,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一是专项经费支持,二是在社会科学部门立项,三是与高校加强横向联合,四是出版机构的经费申请。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聘专家王建领:
  创新驱动让非遗为文化事业繁荣助力添彩

  一、在思路上,要注重保护性利用、在利用中传承
  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护在于利用,利用在于传承,传承才能发展。非遗皆具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抢救性保护要克服类似剪纸项目由艺术衰变为技术的倾向。非遗项目不同于标本,创新利用让其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动力和生命。
  二、在机制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市场导向、多方协作
  坚持以人为本,要发挥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主体作用。严格认定、系统培养、精准服务,着力解决传承人年龄偏大、示范能力弱等问题,让非遗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大局中得到发展。
  三、在政策上,要做到引导扶持、精准服务
  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政府引导与扶持是关键。政策引导必须着眼于发挥非遗在文化建设中的综合作用,开发优势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非遗应有一席之地。要汲取兰花花、走西口等非遗品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教训,要在塑造品牌上有所突破。
  四、在工作上,要抓重点出精品、点上开花面上拓展
  非遗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必须选中优势项目,在优势项目中再打造精品项目和知名品牌,立点、延线、扩面,发挥重点示范引领作用。要通过非物质文化出物质成果、出文创精品,创交流平台、建演示场所,通过大众参与互动扩大影响,提高效益。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聘专家修建桥:
  抢救性保护永远在路上

  一、全面展开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文化的活态性,而活态性是通过文化传承者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了传承人,非遗也就消亡了。目前,我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生活境遇艰难的状况,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性的记录工作,通过录音、照片、摄像等数字化方式,把他们活态的文化演艺、制作技艺、授徒传艺等采集下来,我们将无法对后人交代。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场所展开抢救性保护
  对传统文化生态区进行整体性保护,是我们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的中国式思考与做法。然而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自然环境、文化场所进行抢救性保护,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三、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抢救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质与艺术高度,往往是通过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来的,如皮影戏中的皮影雕刻作品,民间石雕中的拴马桩、门墩石刻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物对象。作为欠发达省份,陕西是民间艺术品流失的重灾区。因此,深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把保护与非遗相关的实物资料纳入保护范畴之内。我们说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如果没有了物,非遗保护则无从谈起。
  民进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吴巧月:
  在融入乡村振兴中展现非遗价值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构和机制,以公开选拔、招聘、调任等形式,建立专业性强的非遗保护队伍。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不断壮大传承队伍。加强交流,鼓励传承人参与相关交流、赛事和评选活动。
  二、常态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残疾人以及想就近就业的家庭妇女等实施传统工艺培训计划。通过各项措施相互促进,使可靠工作和稳定收入由可能变为现实。
  三、破解资金困局。省财政在拨付省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时,可重点对革命老区财政困难地区倾斜。要加大对濒危项目开展抢救性保护的力度。要给予生产性传承企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要根据行业企业特性,提供金融支持。
  四、助力共同富裕。要倡导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的做法,以“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形成有效扶助和发展机制。发挥非遗项目的帮扶作用,实现民众技能提升、企业发展壮大、群众就近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五、连接现代生活。挖掘非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延续优秀文化基因和元素,创作优秀题材的作品、剧目,转化发展研创文化精品;要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让非遗以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形式“活”在当下。
  西安鼓乐非遗传承人田孝梨:
  对传承和发展“西安鼓乐”的几点思考

  我叫田孝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安鼓乐”南集贤西村鼓乐社的负责人。
  多年来,在传承发展西安鼓乐方面,如果说有成绩的话,这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省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与肯定,得益于鼓乐先辈传流下来的这份珍贵的文化血脉,得益于国家级传承人田中禾先生的无私奉献,也得益于乐社社友的大力配合。
  乐社包括我个人在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鼓乐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全面,今后还需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常来指导。
  鼓乐社是民间自发组织,资金问题是西安鼓乐传承发展的瓶颈,请有关部门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给予帮助解决。一是传习所的内部设施需完善,如网络教学设施、演奏厅音响、灯光等。二是传习所建成已十年,每逢雨季常常漏雨进水、线路断电等,亟需资金维护修缮。
  西安鼓乐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乐化的《诗经》,是乐合天地的大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培根树魂的法宝,传承好、发展好西安鼓乐是大家共同的使命。
  蓝田县华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小君:
  关于保护传承华胥文化的建议

  在国家层面,华胥文化同当代中国精神、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高度契合,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明、讲述中国故事的优质内容。
  在民族层面,华胥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其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牢固的精神纽带。
  在地方层面,华胥文化是我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撑,对促进陕西和西安塑造新的史前大遗址文化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层面,华胥文化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区域形象的基石,是西安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存在问题:一是目前华胥文化的研究、传播以民间为主,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进入瓶颈期,急需突破。三是围绕华胥文化的产业发展缓慢,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
  意见建议:大力弘扬华胥文化,把华胥文化打造成陕西新的文化名片;成立省级、国家级华胥文化研究会,深入推进华胥文化研究;提升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的举办规格,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祭祀礼仪,积极申报华胥陵祭祀礼俗国家非遗项目;以华胥陵保护修复为契机,建设华胥文化园;打造中华母亲文化节IP,带动文旅产业发展,为陕西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贡献。
  本版图片由 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