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马长乾:考大学就是为了以后建设祖国
马长乾向记者介绍大学毕业证书   □ 实习记者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文/图
  “我们当时是在土坯房里参加高考,与现在的考试环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说起当年高考场景,今年80岁的马长乾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因此为了参加高考,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
  1963年,时年21岁的马长乾如愿考上了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汽车通用专业。作为家乡蓝田县大寨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乡亲们戏称他为“稀缺物”。
  马长乾当年参加高考时,交通出行极为不便。他先要从蓝田坐火车到西安,再转乘大巴车赶到临潼华清中学考点参加考试。那时的考生都统一背着军绿色布包,里面装着笔和准考证。准考证十分简单,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考点、考号,但在考生眼中却无比珍贵。
  “当年国家还是一穷二白的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去建设,考大学就是为了以后建设祖国。”马长乾说。
  马长乾从小在农村长大,上学时经常看到县上的一辆汽车从村道经过,不承想,这竟是自己读大学选专业最初的“缘分”。
  一次,这辆汽车发生了故障,正当司机一筹莫展时,看到了马长乾。他打听村里是否有会修车的人,并请马长乾帮忙一起推车。泥泞的路面,让俩人吃了不少苦头,短短的一段路,他们推了2个多小时。
  “当时汽车稀缺,汽修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马长乾说。
  经过这件事,马长乾和这位司机熟悉了起来,每次见面都会聊一些有关汽车的事,逐渐地,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长乾暗下决心,高考时,要报考汽车专业。
  高三备考阶段是最辛苦的,晚上没有电,煤油灯也必须省着用,马长乾只能抓紧白天一切时间来学习。“乡亲们得知我要考大学,都把自家的蜡烛、煤油灯拿给我用,是大家成就了我。”马长乾说,考试那几天,考生们顶着烈日走进考场,老旧的土坯房就像蒸笼一样,每考一场大家都汗流浃背,但没人有一句怨言。
  马长乾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主攻汽修技术。大学5年毕业后,他进入了西安拖拉机厂从事车辆技术工作。“马长乾帮助厂里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在技术方面向厂里提出了很多好建议。”西安拖拉机厂办公室主任谢广运称赞道。
  “现在学习条件更好了,学生们更应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努力成为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贡献的人。”高考即将来临,马长乾深情寄语广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