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种业强“芯”跑出振兴加速度
——省政协“推进种业产业发展”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 实习记者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
  如何加快推进陕西种业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进一步集聚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省种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推进种业产业发展”议题,5月31日,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种业产业代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商推进种业产业发展大计。
  “我省农作物育种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成绩,陕西历史上3个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中有2个为小麦品种……苹果、猕猴桃等果树育种及栽培技术全国领先,支撑了我省成为全国苹果、猕猴桃产业第一大省。”会上,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呼燕细数我省种业创造出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呼燕指出,我省种业产业发展存在组织管理体系亟待健全,投入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不足,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不足等问题。
  为此,她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组织协同攻关,推进创新科技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优势,建立市场化育种体系;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科学调配优势资源。
  “近年来,种业产业在品种选育上,‘产学研’、‘育繁推’衔接不紧,育种技术仍停留在传统方法上,生物育种技术方面明显滞后,种子企业散小弱,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引领。”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一级巡视员、九三学社省委会常委朱智勤认为,在种业基础建设上,制种基地规模小,试验示范基地不稳定;在种子管理上,多地已将原种子管理站撤并,这些问题制约了我省种业发展。
  他建议,应扶持科研育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推动科研基地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分离,建立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培育育种能力较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通过调研,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盟省委会常委程建国发现,目前,我省省级农科院的缺少,造成了创新主体、平台、人才及育种材料等创新要素的大量流失。
  他建议,成立独立运行的省农科院筹建小组,同时尽快组织全省各方面育种力量,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和国家任务编制规划,联合攻关,实现突破。
  会上,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郭杰积极回应委员建议,表示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种业陕西实验室,主要围绕小麦、玉米等作物进行优异种植和基因资源挖掘,助力我省占领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制高点。
  “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旱区种业硅谷、秦创原农业板块总平台,拥有雄厚的农科教资源。”陕西粮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利民认为,我省种业振兴应以杨凌为核心动力源,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推动全省种业产业发展。
  他建议,以杨凌示范区内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省属种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体系,打造国家级科研共享技术平台,打通高通量商业化育种关键环节,实现我省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跨越发展。支持省属种业龙头企业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提升我省大田作物种子生产加工水平和仓储能力,启动杂粮和经济林果作物种子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实现农作物及经济林果作物种子全品类发展。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发挥省属国有种业企业在种业振兴行动中的主导作用,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