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黄敏求:“我只想做一颗有价值的‘螺丝钉’”
黄敏求(中)在西安市欧亚国际三期项目现场指导工作   □ 实习记者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文/图
  “我只想做一颗有价值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看着一栋栋标志性建筑‘万丈高楼平地起’。”82岁的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原总工程师黄敏求说。
  “国家优质工程奖”宝鸡市教育中心大楼、“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黄帝陵祭祀大典(院)工程、“鲁班奖工程”大唐西市博物馆……昔日这些标志性建筑的建设现场,都可以看到黄敏求的身影。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陕西省土木建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敏求晚年最大的幸福就是给更多的标志性工程建言献策。
  1965年,黄敏求从陕西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我要用学到的知识,为祖国搞建设!”为了这个想法,他付出了一辈子。
  年轻时,黄敏求跟着很多建设者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为很多地方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参与打通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工程第一个大跨度黄土隧洞时,他提出的一项施工技术被作为典型案例刊发在当时的《三线建设》杂志。而后,他又接着参与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与指挥塔楼工程建设等,直到2002年退休。
  “突然一下闲了下来,我并没有感到一丝快乐,大家推荐我参加各式各样的老年活动,我总是心不在焉,我时刻都想回到那片自己一直扎根的土地上。”黄敏求回忆说,在多次协商下,自己重新回到了单位,担任技术顾问。
  2013年,黄敏求担任黄帝陵祭祀大典(院)工程二期施工组织总设计,这是当时难度高且浩大的一项工程,他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在所有建设都完成后,我听到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消息。这座建筑发生了不均匀的下沉,尤其是大殿的东南角下沉达34厘米,轩辕广场也出现下沉现象,整个地面如同波浪一般。”
  原来,在设计时地基处理出现了问题,黄敏求寝食难安,连上厕所都在想着如何解决。轩辕庙祭台距离地面7米,地下室东西宽68.6米,南北长121.9米,解决方法就是在下面再挖214个孔桩(人工挖柱),这是一项浩大而又复杂的工程。
  黄敏求紧急召开了技术难题攻关会议,探寻最佳施工方案。最后决定从轩辕庙的地下室每根独立混凝土柱内径1米、深8米的竖井到达大庙独立柱下4米处,再水平向独立柱中心挖一条高4米、宽1米、长5米的通道,对准原柱底中心再采用人工挖孔到28米深的持力层,送去分段连接的钢筋笼,再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桩基。
  由于混凝土收缩性强,新浇筑的混凝土与原石柱基础底部出现数厘米的空隙,黄敏求亲自钻到洞内观察,四处拜访专家分析研判,最终采用高强度干硬性细石混凝土人工填补了缝隙,这种托换柱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成为全国首创的工法技术。
  “黄老不仅喜欢搞建设,还一直热衷于学习和挑战更有技术含量的建筑项目,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就是他近年来热衷的一块领域。”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工会主席赵全科说。
  2019年,在西安市欧亚国际三期项目中,黄敏求再次担任施工组织总设计。该项目是集住宅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建筑群,还含有2栋超高层办公楼,共计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这两座超高层建筑是他一直想要攻克的新挑战。
  如今,黄敏求依然忙碌在西安市欧亚国际三期项目上,2栋超高层建筑也拔地而起。黄敏求说,比起“陕西省土木建筑终身成就奖”,自己更热衷于做一颗哪里需要放哪里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