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道访天台山
  □ 严维佳
  在群山拱卫、秦巴环抱的陕西汉中,有一座山峰,无论是高度抑或是名气,都不能与留侯归隐的紫柏山、扼守石门的连城山相比,但它却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神秘的道教文化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它就是位于汉中市中心城区以北17公里处的天台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台山的海拔仅有2000米,却集奇、险、古、幽、秀于一体,特别是山间那些始建于汉、唐、宋,兴盛于明、清的道观古刹以及十八胜景、传奇故事,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士绅信众,被誉为“陕南第一道教名山”。
  山势险峻、草木茂盛的天台山,山顶平坦如台,相传是道家接通天地、往返仙界的天阶平台,故曰“天台”。宏伟大气的山门上“天台山”匾额,是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任法融高道所题。进入天台山景区,一路蜿蜒曲折,不久就到了天台十八景的第一道观“吸呼神泉”,只见院中有一神泉,时而水如泉涌、时而倒吸无踪,一吸一呼、一进一出,并伴有神秘的轰鸣声,显得高深莫测。据道长介绍,以前每逢干旱少雨之时,此观供奉的龙王殿前就聚满了当地“求天祈雨降甘露、普济众生保丰年”的人们,据说此龙王与东海龙王关系甚好,此泉也可直通东海,常常是有求必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筑水坝、修水渠、引山泉,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山下自汉台到城固数十里素有“九岭十八坡,红苕洋芋多”的秦岭南坡浅山区群众用水问题。
  驱车而上,只见天台山树木苍劲、景色秀美、溪水潺潺,不久就到了绿树掩映着的灵官殿,这里既是登山必经之处,也是景区观光缆车的起点,过去人们上山游览必先要拜“门神”灵官殿,因为相传王灵官是道教中主管审查人性善恶、本性美丑的神仙,他有三只眼,能洞察世间万物、人间万象,道家有“上山不上山,先见王灵官”之说。
  不过,现代人大多乘坐观光缆车,从灵官殿头顶一掠而过,似乎没有把这个守门神放在眼里。从缆车中向上望去,是高耸的山体、绝壁断崖和茂密的松树林;俯瞰山涧,道观错落而建,有宋代李姓女子修道圆满、舍身升仙的“仙姑堂”,有元末翰林张三丰在此受到点化、跳崖成仙的“飞仙灵崖”,以及黄茂咀道观等。
  片刻间,缆车上到终点南天门,此时的天台山,云蒸霞蔚、变幻莫测,环顾四周,竟已是人在半山云雾、身处天台仙境中了。从南天门前向南瞭望,传说七仙女下凡游玩,为躲避天官仙使找寻而变化的“七孤堆峰”,把汉中大地尽收眼底,只见群山起伏、汉水如带、沃野千里、美不胜收,微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南天门是由一座青石砌成的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两层石门结构的古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因地势险要、修建艰辛,历时五年方才建成,门前有石狮、门内有石碑,相传是接通天地之门户,供奉有道家护法神,执剑护纲纪,仪表威严,正气凛然,人神敬畏,扼守天台山险处,是拜谒药王、登临岱山顶的必经之地。据典籍记载,道家自古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而洞天福地皆雄踞高处、常人难及,也许这里既便于潜心修行,也更接近天界吧。而步入南天门,就犹如走进了道家仙界、人间圣境。
  小心翼翼地沿冰雪尚未完全融化的阴坡石道拾级而上,爬上一处宽大平台,此处坐落着天台山最古老的道观——药王楼。由于我曾在药王孙思邈的家乡铜川工作,对药王颇感兴趣,莫非这天台山与孙思邈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听道长介绍,据《汉中府志》记载,这座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天台山药王楼,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确是为纪念道家先祖孙真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此采集药材、提炼仙丹、悬壶济世、普度众生、施惠汉中而建,至今院内仍供奉着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华佗和扁鹊五尊神医塑像,每逢农历祭日,这里都要举办祈福法会,以护佑百姓健康平安。
  在药王楼后殿,则是供奉道教最高神位的三清殿,分别塑有道家尊崇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塑像。院内有天台十八景中画圣吴道子的“梅花古碑”、千年古柏“晴天夜雨”、颇具神话的“早种晚收”等古树名碑、飞龙石刻、人像浮雕,以及“蜡烛笔立”“青龙昂首”“太极神图”等景点,它们无不彰显着当年天台山道教的兴盛与庄严。
  走出药王楼向右就是后山岱顶,一条石板路曲径通幽、直达山顶,由于地震,岱顶部分房舍受损垮塌,出于安全考虑已不允许游客登顶,只有居士信众偶有涉足。据楼观道士讲,沿此路经天台十八景之“琴泉雅奏”“二仙围棋”,最后登上海拔1960米的天台山最高峰,便可领略“岱顶风光”“天台云海”。
  我们一行既是凡人,也无须问道;既无意成仙,也无须登顶,只好作罢。下山途中走而论道,不觉联想到,汉中开汉业、汉人汉文化,是什么力量使赓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呢?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北大教授楼宇烈也曾说: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古老的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中国文化称之为“道”文化也不为过。
  汉中作为汉文化发源地,对于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的确有着巨大贡献,同样也深刻影响着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天台山向东25公里的城固县桔园镇北有一个小山村,叫升仙村,原有一座创建于东汉末年的唐天观道观,供奉的就是升仙村人——西汉神仙道教人物唐公房,并由此诞生了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西汉王莽居摄二年夏,汉中郡吏唐公房结识了道教真人李八百,并随其修炼成仙。而郡守羡其仙丹、绝技,欲从学道,却心意不专,学无长进,遂欲加害其家眷牲灵。唐公房无奈从李八百处求得神药仙丹,让其全家眷属及居宅六畜全部喝下,结果与唐公房一起举家升天,留下这千古流传的神奇故事。足见汉中道文化从西汉以来就在广大民间流传。
  在天台山以北百余公里处的留坝县张良庙,是道教天师张鲁所修,而其祖父即是东汉末年的张道陵,是天师道(后称五斗米道)的开宗鼻祖。据南北朝时裴松之注释《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汉灵帝元年,为响应张角黄巾起义,张修在巴郡起义,攻入汉中,并在汉中广为传教。后张鲁袭杀同僚张修,收其部属,在汉中学道鹄鸣山,自称天师,改汉中为汉宁,设五斗米道祖庭。后张鲁降曹邺亡,但经过其后人不懈努力,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将五斗米道改造成中国真正的本土宗教——道教,并传播至今。
  在天台山脚下不远处的汉中城北兴元湖畔,近年来投巨资打造的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兴汉胜境景区,宏伟壮观、大气恢宏的建筑中,设有先祖堂、先圣堂、先贤堂,将中国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汉文化一脉相承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
  也许并不是为求仙问道、祈求福报。道访天台山,更多是为探寻中国文化中“道”的本真及其与汉文化的渊源:汉中是汉家发祥地,也是道教发源地,自西汉以降两千多年来,两者在时间、地域、人物方面的种种机缘巧合,似乎揭示着一个推断——如果说道文化一直植根于中华文化、生长于华夏大地,对我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汉中是中国道文化和汉文化之源,那么,从民族宗教这一维度讲,汉中作为中国汉文化发祥地是否就更具有了足够的说服力呢?
  这一点,也许天台山可以作答。
  (作者系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