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汇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渭南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委员议政建言小记
  □ 记者 赵婧 樊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渭南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雷渤、刘丽恒、殷娅丽等,围绕渭南如何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渭南市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全力培育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和带动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6582家,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然而,市政协委员、民建渭南市委会副主委雷渤在调研中发现,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照搬照抄,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雷渤建议,应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形式;以做优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要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认证,提升渭南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雷渤建议,要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类别的指导,做到有特色、有亮点、有品牌。引导农民专业经济组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可推动相同产业和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体,形成规模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市场话语权。”
  在探索新模式上,雷渤还建议,要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家政服务等服务类合作。培养职业农民,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引导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发挥民营经济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以来,渭南市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全国工商联、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共同发起的“万企兴万村”行动,在巩固拓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成果的基础上,新增帮扶投资2610万元,新增公益捐赠247.14万元,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市政协委员、陕西亚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丽恒在调研中发现,在参与乡村振兴、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具体实践过程中,民营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资源、政策落地、产业发展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为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刘丽恒建议,应持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政策支持,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民营企业在结对帮扶中的各类投资、捐助等财税优惠政策。对乡村振兴中作出积极贡献的民营企业和个人,要在项目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此外,刘丽恒还建议,要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推动建立创新创业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大力鼓励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产业嫁接融合;支持扩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强化政策配套,加强标准引领,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
  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经过几年努力,渭南市乡风文明有了很大改观,村级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相继建成开放,定期开展送书画、送戏剧下乡等活动,创评“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涌现出一大批“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家庭”。
  市政协委员、蒲城县应急管理局工会主席殷娅丽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全市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制度执行不严格、移风易俗不到位等问题。“名目繁多的宴请虽有所收敛,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人情消费’依然让群众苦不堪言。”
  殷娅丽建议,要通过党建引领、强化宣传、选好突破口、抓好关键环节等措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将“孝亲敬老、守望相助、仁爱诚信、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传统媒体和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理念,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同时,殷娅丽还建议,要将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接地气更入人心;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典型引领、强化监督考核、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措施,促进乡村和谐稳定;要建立乡风文明建设领导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逐步建立健全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