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11版
本期发布:
怀揣报国心 青春献高原
——记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地铁6号线南站项目党支部书记张亚军
2008年,张亚军在那曲物流中心项目施工间隙,向远方的家人报平安。

  □ 实习记者 殷博华 记者 李荣
  “张书记,这份报表需要您签字。”3月1日中午,忙了一早上刚躺下来休息的张亚军就被同事叫了起来,随即他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张亚军,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地铁6号线南站项目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办公室里,一面荣誉墙很是惹眼,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中间,一枚“建功高原十年”的奖章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枚小小的奖章,对于张亚军来说意义非凡。
   我要给高原人民建车站
  2005年11月18日,这是张亚军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当日发起赴西藏建设拉萨站的动员令,时年32岁的张亚军第一个响应号召提交了申请。
  “我曾看过一篇《布达拉宫》的文章,当时就有了去西藏给高原人民搞建设的心愿。”支援西藏建设,是张亚军入职以来的梦想。听到单位同意自己去建设拉萨站的请求后,他高兴得难以言表。
  2005年12月初,张亚军刚一来到拉萨站项目部,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很不适应,呕吐、头晕、腿脚无力……这是拉萨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在拉萨站建设中,让张亚军记忆犹新的是拉萨站各处桩基的打孔。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时亚军从白天忙到凌晨,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他有好几次险些累倒。”张亚军在拉萨站项目部的同事杨力军说。
  当时的拉萨,各项基础设施和建设都比较落后,军用帐篷就是大家的住处,一些大型机械也都无法运进来。张亚军连续几个月硬是靠着体力和一把小型钻机完成了艰难的打孔作业,他虽然嘴上没说过苦,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其中的不易。
  2006年7月1日,拉萨站建成通车,看着第一辆火车缓缓驶进站台,张亚军一瞬间泪流满面。
  在离开前,张亚军清楚地记得一位50多岁的藏族阿妈握着他的手千恩万谢,含着泪说,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把最艰苦的地方交给我
  “那曲的自然环境比拉萨恶劣得多,紫外线照射和雨雪天气,让我们吃尽了苦头。”提起那曲,张亚军感慨地说。
  那曲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3℃,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8%,砂石多、土质差、高寒缺氧、干旱少雨,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2008年4月,张亚军参建那曲物流中心项目。那曲的天气变化无常,早上还是艳阳普照,中午就会有大风夹杂着雨雪席卷而来。
  “冰粒在大风刮动下,打在脸上像刀子一样疼。”张亚军说。
  在那曲物流中心建设工地,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泥浆没到小腿,张亚军的脚每天都被冻得通红通红的。在他的手机里保留着一张正在用电话汇报工作的照片,从照片可以看出,张亚军的脸受到了强烈的紫外线照射。
  “在后期的紧张建设中,亚军一天才睡4个小时。他总说没事,但埋在冰雪里的腿冻得直发抖,嘴唇都是紫色的。”张亚军在那曲物流中心项目部的同事全国劳动模范张明说。
  2009年初,那曲物流中心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张亚军带领工人开始进行植被恢复。在那曲种植的植被极难成活,整个施工过程中,仅回铺草皮的面积就达46万平方米。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摸索,张亚军硬是带领工人们“种”出了一片绿色,连藏族群众都夸赞道,简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最后一次建设我必须去
  “去的都是小伙子,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干吗?你不要身体了?”在得知张亚军请求建设林芝站的消息后,妻子阳伟华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但她知道,因为年龄原因,这可能是丈夫最后一次赴西藏工作了。
  2019年7月,张亚军第三次踏上青藏高原,来到林芝站项目部。项目部所在的孜热村一片荒凉,除了回填好的场地什么都没有,水不通、电不通,物资运输的困难让施工面临严峻挑战。
  那一段时间,大家只能睡在帐篷或者车里。作为一名两次参加过高原建设的“老人”,又是项目部党支书记,张亚军把青藏铁路拉萨站“党员先上”的精神带到拉林铁路林芝站。
  “从2005年到2021年,我三上高原,既看到了高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建设者积极投奔高原、建设高原。作为建设者当中的一分子,我深感自豪和骄傲。”张亚军说。
  2020年6月,张亚军的孩子参加高考,别的学生都有父母陪同,而他的孩子只有妈妈一人陪同。
  在张亚军的手机里有一张孩子走进考场的背影照片。提及这些年对家人和孩子的陪伴,张亚军的眼眶湿润了,这个在高原艰苦环境下都没有叫过苦的北方汉子,竟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怀揣一颗报国心,十年青春献高原。张亚军眼中的泪水,包含着他在高原经历的酸甜苦辣,也似乎在诉说着高原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