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马金灿:“只要不下雨,我们就出摊”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记者 赵婧
  2月22日,在西安市碑林区安居巷尽头,年迈的店主马金灿和妻子照常开店营业。马金灿慢悠悠地把旧书摆放出来,将书上的褶皱抚了又抚,等待着来往顾客登门。
  “只要不下雨,我们就出摊。”开店20多年来,这是马金灿对老顾客的一句真诚承诺,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今年86岁的他坚持每日开店,不单是为了做生意,更是为了多见见老顾客,与他们闲聊回忆往事。
  马金灿居住在安居巷50余年,1954年,他与妻子从河南来到西安务工。当时的安居巷都是低矮的平房,人迹寥寥,道路是沙土路,风吹起沙尘飞扬。附近有粮站、菜摊、甜水井、煤场,还有运煤工“呼哧呼哧”骑着三轮车为居民送煤上门。
  “冬天取暖用煤旺季,煤场白天排队的人多,我和邻居晚上挑着装满蜂窝煤的扁担往回走,一路上有说有笑,开心极了,也不觉得寒冷。”马金灿说,起初来到西安觉得很陌生,心里总涌出一股淡淡的乡愁,但邻居都很照顾自己,一起品尝当地美食,一起挑煤买粮,渐渐地,大家成了亲密的朋友,自己也把西安当作了家。
  刚到西安,马金灿在西安市食品厂从事饼干生产工作。一个月仅20余元的薪水,家中养育4个孩子,一家6口挤在狭窄的房间里艰难生活。马金灿白天在车间忙碌工作,晚上回家照顾孩子,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陷入迷茫,渴望慰藉的他养成了睡前翻阅古诗文的习惯,夜晚遨游在诗词的意境中,忘却了一天的疲惫。马金灿最喜欢的古文是《陋室铭》,每每品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他都会顿生新的感悟,仿佛在提醒他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困顿,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上世纪90年代末,马金灿从西安市食品厂退休,闲下来的他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安居巷地处书院门东端,附近售卖书法拓片和青铜古玩的摊铺很多,生意很是兴旺,他生起了卖拓片和旧书的念头,觉得这样就可以整日和喜欢的古诗文“待在一起”。
  马金灿从朋友处引进拓片,还翻出多年来陆续买下的旧书,在自家楼下租了一间小店,将家里大小木板改造成置物架,每日将拓片和旧书一箱箱从楼上搬下摆好,妻子招呼顾客,他负责介绍,闲时就坐在木椅上读书,这一过就是20多年。
  “不必一定来这里买东西,只是坐着聊天就很好。”马金灿的顾客大多是拓片和旧书收藏者,大家见到如此狭小的店里有多达50余种的拓片,还有许多已绝版的古书都觉得十分意外。有些顾客时常与马金灿在店里泡一壶茶,聊一下午读书心得,临走前,马金灿常会附赠书籍,邀请对方常来叙旧。马金灿友好谦逊的性格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书院门改造,低矮旧楼被修缮,许多摊铺消失,唯独马金灿的摊铺一直在此,许多过去常来书院门光顾的人只要见到他的摊铺,都感叹旧日的西安景象又回来了。
  “安居巷南至三学街西口,北临东木头市,身处闹市却偏安一隅,马老的铺子在这条巷子尽头。当看到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白发苍苍的老人悠然坐在木椅上,这就是安居巷了。”今年56岁的张莲说,自己常来书院门一带买书画拓片。近些年,西安扩张发展,商业气息日渐浓重,提起旧日的西安,张莲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安居巷,这条街巷一如往日,民宅古朴雅致,参天古树盘枝错节,人们悠闲地走在路上,惬意地享受慢时光。“马老待人友善,只要有顾客登门,他都笑脸相迎热情招呼,亲和地和大家唠家常。”她说。
  邻居是马金灿忠实的老顾客。每当亲戚朋友有购买拓片的意愿,邻居都会帮忙介绍到马金灿的摊铺,马金灿一直对热心的邻居心存感激,只要邻居家需要帮忙,他一定倾力相助。这些年来,他帮邻居搬运重物、修理老物件,有好书从不私存,都会拿去与爱书的邻居分享。马金灿尤其关心邻居的身体健康状况,许久不见邻居,他就难免生出担心。他说:“他们大多和我同样年龄,我最怕突然失去他们。”
  有位邻居曾与马金灿朝夕相伴,年轻时一起挑煤买粮、相互串门;步入老年后,相伴聊天看书、享受生活,交往中的美好回忆使马金灿难以忘怀。
  后来这位邻居搬离安居巷,他们互留地址书信往来,直到慢慢失去了联系。尽管没有了音讯,但是马金灿从未忘记这位朋友,一直守候在安居巷的老地方,期盼这位老友再次回到这条街巷,共同回忆安居巷的旧貌。
  在安居巷,马金灿从青年步入耄耋,这条古巷在他心里还是最初的模样。“人们见到我都说,时光好像在我这里‘定了格’,称赞我的店铺是安居巷有人情味的。”马金灿说,安居巷是自己最温暖的港湾,要继续守候在安居巷一角,守住这条古巷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