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以产业园区为抓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2021年5月31日,省政协围绕“以产业园区为抓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议题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为做好此次专题协商,前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与省民盟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西安、咸阳、商洛、延安、榆林部分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会上,组织8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产业园区代表从探索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等方面发表意见建议,并与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互动交流。
  存在问题
  1.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陕北两极分化、关中相对稳健、陕南相对较弱”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内,表现尤为突出。
  2.县域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全省共有各类县域产业园区194个,但规模普遍较小,规划引领不够,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多数园区缺乏研发平台和孵化平台,致使县域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部分园区土地闲置,未能实现园区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局面。
  3.产业结构不优,产品竞争力不强。从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占比偏高,二产结构不优,三产层次较低。产业对资源依赖性高,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园区大部分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规模小,产品宣传和上市品种开发不足,品牌竞争力不强。
  4.县域融资能力弱,金融功能配置不健全。我省县域财政实力整体较弱,大部分县(市)财政负担重,偿债压力大;过度依赖中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市县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小、评级低、融资能力较弱、管理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够。
  5.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省县域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能力弱、地区发展不平衡、实力不强。民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且较多为家族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6.县域营商环境不够优化。政府行政效能不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够适应园区发展需要。由于全省县域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差异较大,监测考评的针对性、引导性有待加强。
  意见建议
  (一)加强对县域经济全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一是建立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强化对标提升,借鉴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模式,精准对标县域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制定差异化推进政策,推动各县(市)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省级引导、市级统筹、县(市、区)主体的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机制;认真梳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延续相关政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二)加快产业园区提质增速,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依托国家(省)级园(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对县级产业园区实施托管运营,推动优势产业园区晋档升级。发展壮大县域工业,明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大投资,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类型、区域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和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对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以“强链补链延链”思路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加强对外宣传推介,不断拓宽发展市场。以特色农产品推动特色旅游,以特色旅游推动特色农产品发展。
  (三)科学编制县域规划,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修订契机,实现上下衔接、左右对接、多规合一、集约高效,尽快把生态空间、产地空间、城市边界建设空间、园区建设空间等确认下来,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等一体谋划、统筹布局、综合整治,集约节约利用好土地资源。要认真做好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增强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整体性。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规范产业园区设计,高质量建设标准化厂房,配套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金融政策保障,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基建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向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倾斜支持,引导各县(市)向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拓疆”发展。推进县域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建立全省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做强做大平台公司,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加强资产盘活整合注入,支持平台公司开展经营性业务,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完善现有政银企对接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市县平台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平台公司加大直接融资规模,对平台新增发债给予财政补贴。开展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探索特许经营权、国资经营收入等资产注入平台的路径与模式,破解项目融资困局。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保护扶持政策。要坚持民营经济为先的发展思路,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增强企业获得感;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稳定预期,保障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
  (六)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充足市场空间,建设完善服务平台,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建立精干高效、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赋予产业园区相应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对入驻产业园区的项目在建设用地、费用减免等方面要根据实际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个案而论的“客户政策”和“项目政策”,突出精准招商和实体招商,完善项目推进和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评估、税收等生产性服务配套,进一步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不断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七)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人均生产总值、主导产业增加值、税收增长率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按照省上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特色及发展模式分类考核,对处于重点开发区的县区,围绕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效进行考核;对处于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区,围绕农业优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成效进行考核;对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区,围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加快绿色循环发展成效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