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陕西的南风北情
  □ 刘玉明
  有人说,找细腻感和内涵感去南方;寻沧桑感和厚重感到北方。不论哪种感觉,其实都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承相关。一般来说,设邑建城历史悠久的地方,古老的故事就多。对于我国南北方的人文特点,不能简单评说,应该说各具特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换星移几度秋,多少载沧海桑田、古今兴废、历史积淀,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水土文化”。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滋养出人们不同的禀性。听语音,南方腔调声息柔细,而北方就显得有些嗓门高亢;论性格,南方多细腻、内敛、婉约;北方偏粗犷、直率、豪放。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北方也有“婉转者”,南方也见“率直人”。
  这种差异体现在文化上则更为明显。比如民歌,以情歌偏多,唱腔及内容在南北方大相径庭。就陕西而言,陕南多似“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哪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这样好。唱得奴家,脚粑手软,手软脚粑,踩不得云板丢不得梭,绫罗不织听山歌……”然陕北则多见“我要拉你的手,还要亲你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们俩个圪捞捞里走……”
  类似的民歌许许多多,以极具代表性的这两首民歌为例,则尽显南北不同的风格和做派,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一个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屋里听唱而应,远距离表达感情,满怀怨尤,自言自语,可谓内涵有敛,多有羞涩;一个是面对面地表白,直接了当,没有“拐弯”,可谓疏放不羁,不遮不掩。看词听音即了然,亦即秉性使然。
  中国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约2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55%的人口;北方约75%的面积居住了45%的人口。南北地域大小、人口疏密,特点明显。
  陕西位居我国国土版图中心部位,比较特殊,历史上的都城——长安,曾是十三朝皇宫所在地。加上陕北“统万城”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这片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镌刻了十四个朝代的兴衰史,在全国省份中也少有。由于地域南北狭长,秦岭山脉横亘,自然切分为南方和北方。山南边属长江流域,划入南方;山北部属黄河流域,纳入北方。而又缘于地形地貌特点,北方又划分为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显然一个省份兼备了我国南北方的不同气候、物候,这也是不多的。与此相应,生长着不同的动植物,形成了不同景色的自然“装台”。
  过去道路崎岖,出行艰辛,物难畅流,屏障比较明显。而在“天堑变通途”的今天,交通四通八达,加之气候变化,物候随之,南方有许多植物可移居北方,北方也有不少植物可在南方成长。在陕西,不出省域也可感受南风北情。
  关中处于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自不当说。十三朝代以古长安为中心,大小都城绵延密集于一带,这里曾上演过许多喜怒哀乐的历史活剧。大秦大汉大唐文字文物遗存无不彰显出精彩篇章,惊世震俗。同时也养育了关中人“生冷硬倔”的性格,说起话来有“高度”,掷地有声,似乎是被千年帝王都城的“烟火”所熏陶出来的,多少“沾染”了一些“帝都之气”。千百年岁月更迭,在城墙根生长且一代代传承着,好像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与之伴随的是以面食为主的各种特色饮食,以泡馍、肉夹馍、水盆、葫芦头、biangbiang面等为代表。显然,其饮食特点与秦川盛产小麦相关。
  陕北地广人稀,资源富集。那里有高原,有厚土,有深壑,也有七拐八绕的河。这些年,治沙整土,治沟淤地,蒹葭萋萋,少了风沙,新绿广邈,也能看到鲜花盛开。这里的人说起话来声大简洁,唱出歌来或刚或柔,气势浑厚,歌词或直白或婉约,词曲搭配,听了撩人心弦、催人动情。
  还有,各种味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诱人驻足,香味飘来使人口水欲流:羊杂碎、拼三鲜、大烩菜等,特别是炖羊肉、杀猪菜加上烧酒,成了日常生活的幸福。逢年过节、天寒地冻、阴雨天气……总要找一个去处,三三两两小聚小酌。猜拳说唱,谈古论今,好不自在。
  陕南风情绮丽,山青水秀地绿,气候温润宜人,自然景色让人欣羡,长年少见风尘,生活悠闲安逸,怡心养人。人们说起话来多是柔声细语,有“拉长音”“上扬音”,好像唱歌。
  当地小吃琳琅满目,也颇具特色。四季有新鲜蔬菜,炒菜较多。还有许多小吃,蒸面皮、梆梆面、锅贴、菜豆腐等,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入饮食街巷,目不暇接,有“瓜地拣瓜”之感,什么都想吃,又不知吃什么好。本来就是几个凉菜,却取名四大件、六大件、八大件,还有“蒸八碗”,听着就稀奇、诱人。特别是用大米做的面皮,热的凉的百吃不厌,竟然也能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
  陕北、关中、陕南,风情各异,是多少年“根脉”的延续,其中更多的是——数千年历史的沉淀和民众的创造;而更看好的是——有这么多深厚文化铺垫着、支撑着,传承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滞过。
  如此,不难相信,陕西的南风北情会浸润滋养灵魂,镌写出不朽的时代华章;在古老厚重的土地上,会创造出更多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