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中老年人遇到“心痛”不要太“坚强”
  □ 记者 赵婧
  生命是宝贵的,但也是脆弱的。近年来,我国心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安急救中心副主任郝晓云在救治中发现,很多患者由于缺乏对心梗的认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很多人由于不懂急救知识,面对突发心梗患者束手无策。
  为此,郝晓云呼吁一定要“早识别、早呼叫、早处置”。
   身体痛疼勿大意:掌握“娇气”三原则
  心梗是心血管疾病中较危急的一种,秋冬是心梗高发季。很多人认为心梗突如其来,无迹可寻。实际上,大多数心梗患者发病都有一定的“时间轨迹”,若能及时发现、尽早就医,就能降低致死风险。
  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寒冷、劳累、饱食、饮酒等都可能诱发心梗。“管住嘴、迈开腿,饮食坚持低油、低脂、低糖,就是最好的预防方式。”郝晓云提醒大家。
  心梗患者的典型性症状有胸闷、胸痛、出冷汗等,同时左肩、左臂伴有放射性疼痛。郝晓云提醒大家,还应对下牙痛、咽喉疼痛、腹部疼痛等非典型症状提高警惕。
  “中老年人如果感到胸部不适一定不要太‘坚强’了。”郝晓云说,很多患者常由于“太能忍”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失去生命,为此建议,预防心梗要掌握“不忍”“识别”“就医”三个“娇气”原则。
   突发心梗莫慌张:牢记两个“120”
  一位60多岁的老年患者突发心梗,家属发现后扶其半躺下,并迅速拨打了120。经过医院的再灌注治疗,这位患者在115分钟内就得到了有效救治,不久后康复出院。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家属做对了两件事:第一是及时拨打了120呼救,第二是抓住了抢救的黄金时间120分钟。”郝晓云说,抢救时,最重要的是快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对心肌的损害。“就像正在浇水的地里突然停水了,这时候需要快速疏通供水管道,否则会让急需灌溉的禾苗干枯。”
  在现实中,常有病患因为“惯性思维”进而引发危险。“有的人在突发心梗后,会‘习惯性’打电话向亲友求助,或自行前往医院寻求救治。还有的人在发现心梗患者后,会‘习惯性’用自家车搭载病患入院,觉得这样更便利。”郝晓云指出,这些“惯性思维”反而容易延误病情。
  郝晓云表示,心梗患者任何轻微的运动都会增加心肌含氧量,并引发呼吸骤停。而120急救车配备了专业医生护士及各种抢救监护仪器和药品,可随时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此外,救护车还有道路优先权,能确保转运更高效安全。
  家庭急救需学起:抓紧黄金4分钟
  据统计,发生急性心梗的死亡患者,60%至70%死于院外。如果患者心跳骤停、呼吸暂停、失去意识,要在黄金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据郝晓云介绍,脑细胞在缺氧的状态下,不尽快采取急救措施,会在4分钟后形成不可逆的损伤,并最终造成脑死亡。心肺复苏操作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场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第二部分是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心脏按压时,按压深度在5至6厘米,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到120次,按压和通气的比例是30:2。两项操作进行五次循环,中间检查一次呼吸心跳,心脏中断按压时间需少于10秒。
  “在实施心肺复苏救援的过程中,最好有自动体外除颤仪辅助。”郝晓云说,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操作方法简易,只需要根据仪器的语音提示即可。
  学会急救技能不仅能守护家人安康,还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但也有人担心:“如果我去救人,出了问题怎么办,需要我担责吗?”
  郝晓云表示,对此无须多虑,新颁布的《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