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榆林合力共奏乡村振兴“富民曲”
  塞上金秋,硕果盈枝。子洲县张家河村果农张世金种植的500亩山地苹果喜获丰收,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每天,他和工人们忙着挑选、包装、运输,虽然有些劳累,但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首次挂果效益就这么好,客商对咱的苹果很认可,预计能赚100万元,明年会更好!”
  张世金爽朗地笑起来,声音洪亮,传遍了田间地头。其实,像张世金这样靠着党的好政策实现增收致富的例子,在广袤的榆林大地上还有很多。
  产业链上唱起致富歌
  果园效益好,高兴的不只是张世金,还有张家河村的村民,尤其是脱贫户。
  过去,张家河村地处大山一片荒凉,由于缺乏技术,村民们对发展果业想都不敢想。四年前,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张世金返乡创业,建起果园,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贫困群众全部嵌入产业链条之中,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贫困户可优先聘用在合作社务工。如今,仅靠务工一项,每人每年就可收入2万元,分红也是指日可待,努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绥德县郝家桥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014年,郝家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户548人,自脱贫攻坚以来,郝家桥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成生态果园、温室大棚、湖羊和生猪养殖场、光伏电站等,形成了集现代农业、规模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如今,村集体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殊荣,这也是陕西省唯一获奖集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多年来,榆林市聚焦持续提高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多措并举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4+X”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山地苹果、蔬菜、马铃薯420余万亩,小杂粮、中药材等已成为南部县区重要的致富产业。全市推进“三变”改革,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贫困群众中长期产业项目全覆盖,全市1284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6万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民生工程温暖百姓心
  “村里环境好,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收费,有人管养老。”聊起现如今的生活,榆阳区补浪河乡农民张爱玲乐不可支。近年来,榆林市切实把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取得显著成效。
  2016以来,榆林市每年安排10亿元,启动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一批阻碍乡村发展的民生难题一一得到解决。全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榆林市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回头看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改相关问题135条,建立问题排查整改长效机制,行业部门开展常态化监测,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教育医疗水平逐步提升,全市无因贫辍学贫困学生,脱贫家庭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脱贫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
  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住进了新房,全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07户、宜居型示范农房改造200户。全市全年安排专项资金1.09亿元,建成供水工程403处,16.91万人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千方百计促进稳岗就业,利用扬榆协作平台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25人;人社部门通过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8162人,建成社区工厂74个,认定就业帮扶基地43家,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21年,全市脱贫劳动力返岗复工14.1万人,达到去年同期水平,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目标。
  强化小额信贷“输血”和“造血”功能,对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及时授信放贷,让他们贷得“安心”、办得“省心”。截至10月底,全市2021年新增发放贷款2.99亿元,贷款余额累计达到5.34亿元,支持6801户脱贫户、28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苹果、小杂粮加工、牛羊养殖等致富产业。
  带领乡亲过上好光景
  近日,佳县泥河沟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刚告一段落,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慕焕文,就立即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牛东伟、汪洋又一次踏上走访脱贫户之路。
  慕焕文是一名经验丰富、群众喜爱的“扶贫干部”,曾经在绥德县寨则山村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被授予“终身荣誉村民”称号,多次被市县乡授予“优秀第一书记”。今年6月,慕焕文向单位主动请缨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半年多来,他抓住泥河沟村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资金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各项基础设施已完工80%,正向着打造“绿色生态康养度假村”目标迈进。
  像慕焕文这样的帮扶干部,在榆林的田间地头还有很多。今年,中省市县四级派驻榆林1000支驻村队伍、3100名驻村干部到村帮扶。此外,榆林市还将农业农村等部门的队伍派驻到农业基础薄弱的村,抽调多个单位的精兵强将组建了13支工作队,派驻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开展帮扶工作,倾心帮助群众走好致富路。加强驻村队伍管理,成立驻村队伍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职责任务,设置为期1个月的“传帮带”交接期,确保帮扶干部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榆林市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根据不同风险类别、劳动能力和内生动力状况,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帮扶措施,创新开展结对联户帮扶,为所有监测对象确定监测联系人,持续跟踪回访,筑牢脱贫群众返贫底线。今年,全市累计收到各项预警信息10.56万条,新纳入监测对象359户1019人,风险消除13户31人。
  2021年,榆林市落实各级衔接资金22.85亿元,其中市级衔接资金9亿元,较去年只增不减。如今,走在塞上榆林广袤的原野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传出欢快的笑声,各级干部群众正在奋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力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愿景,正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魏丽娟 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