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陶浒:为西安留下一份历史底稿
陶浒在家中绘画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我想在画作中重现过去的西安街景,为西安留下一份历史底稿。”10月20日,今年64岁的画家陶浒谈起绘画的初衷时动情地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陶浒记忆中的老西安古朴无华、民风淳朴。从2015年开始,他根据老照片和文史资料进行老西安街巷的绘画创作,目前已累计创作200多幅作品。
  1991年,陶浒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去广东从事装修设计工作。2007年回到西安,他发现记忆中的国营商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街道,这让他陷入对昔日西安的回忆中。在和好友朱文杰叙旧时,得知他要为保留西安城市记忆写书的想法,就盘算着自己也能为记录西安历史变迁尽一份力。
  2015年,陶浒受邀为书籍《记忆老西安》进行封面设计并绘制插图,自此,他开始通过画作复原记忆中的西安街巷。
  在为《记忆老西安》画插画时,陶浒每次下笔前都要先将书中描绘的街巷场景读上几遍,然后再一笔一画勾勒西安街区当时的那种模样,在画作中行人服饰、车夫神态、店铺门匾等细节处格外花心思,力求真实复原当时的市井百态。
  2019年,陶浒画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间的西安全景,将主要街区和古建筑都融入其中。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西安居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或砖瓦房里,路上店铺寥寥无几,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街道上多是来来往往骑着自行车的人。春天时,他与儿时的伙伴跑到城墙上采摘槐花;夏天时,居民在街巷口挥着芭蕉扇闲聊。
  “用细竹木做骨架,再糊上铜版纸的自制风筝放飞在城墙的高空上,是我与儿时伙伴的快乐时光。”陶浒说,《记忆老西安》中东西甜水井街的片段讲述了朱文杰与儿时伙伴一起放风筝的经历,根据这份美好回忆,他画了《城墙下放风筝》的插画。在这幅插画中,几个小伙伴在城墙底下玩耍嬉戏,其中一人拽着风筝向前奔跑,其余的小伙伴站在一旁兴奋地观看。
  陶浒还创作了《尚友社老剧场》《钟楼新华书店》《民生百货大厦》等画作收录在书中。在创作这些插画时,他尤其注重场景的描绘。根据一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和记忆中的街巷,他一次次地构图、描线、涂色,直到画作与记忆中的街巷景象吻合。比如,在钟楼前的街道上,他画了首饰店和中药店;在当时最为繁华的东大街上,他画了糖果店、水果店、杂货铺,以及在店铺里选购商品的市民、在街道上四处张望的游客……
  “我想用画作记录西安的变迁与发展。”陶浒说,上世纪50年代,钟楼附近曾有一家名为“一间楼”的牛羊肉泡馍店,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味道正宗,每天来吃泡馍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铺周围被各式车辆围得水泄不通。他根据“一间楼”旧址照片,还原了昔日的盛况。他还画了解放前位于钟楼附近的西安饭庄旧景,记录了古城多家店铺的历史变迁。
  陶浒的心愿,是将画作作为珍贵文史资料留存于世。为了实现这个心愿,2019起,他连续三年为碑林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撰的《名人眼中的碑林》《十说碑林》《碑林地名故事》等书籍设计封面,还创作了书院门、三学街等有关老街巷的作品。今年,他又为朱文杰的《记忆老西安》第三卷画了多幅插画。
  “画作包含着西安老城的街头巷尾,提炼于记忆深处的隽永时光。”陶浒说,小街窄巷中的景象浓缩着自己那一代人的生活片段,画西安老街巷,是自己对古城记忆的一种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