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需政策“架梯搭台”
  □ 实习记者 张涵博
  两年前,广州某大学大四学生小雯(化名)在毕业之际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做选调生,回家乡,到基层一线工作。
  “我的同学中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并不多,大部分选择留在大城市。毕竟大城市有许多新鲜事物,不像小地方,每天一出门就能遇到熟人。”毕业至今,小雯已在安康市汉滨区某乡镇工作了两年。前段时间,安康市连续出现多轮强降雨,防汛期间没有假期,小雯一个月没有休息。她说:“基层工作让我有了更多充实感。”
  高校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长”,是制约基层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小雯说,自己身边也有一些像她一样的大学生,好多人在基层工作一两年后就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离开。如何让基层留住人才,小雯建议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切实落实好工作补贴、交通补贴等政策;针对乡镇干部特别是外地干部,加大廉租房保障力度,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当前,我省缺乏为基层留住高校毕业生人才的长效机制。”省政协委员付建成调研后认为,应加大基层岗位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在实施人才选拔和资助项目时,要注重向在农村基层、城乡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倾斜,特别是任职于偏远农村、在社区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可优先选拔为乡镇、社区干部。此外,各级人社、教育部门要着力解决基层干部在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让城乡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更有吸引力。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10月21日,在西安市雁塔区西延路社区加班加点开展疫情防控排查工作的社区主任宗策说,随着社会治理不断向基层下沉,社区被赋予的职能越来越多,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需要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为社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但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往往很少选择基层社区,即使进入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也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经过与多位社区工作者沟通交流,宗策说:“社区工作者薪酬太低,职务晋升途径有限,加之高校毕业生对社区工作不了解,这都是问题根源。”
  为破解社区工作的瓶颈,2020年,西安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综合考虑社区工作者岗位、社区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等因素,建立“三岗十八级”等级绩效薪酬制度,薪酬待遇随着岗位、社区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和相关专业水平变化等进行相应调整。
  “对于通过招考进入社区的大学生来说,工资提升幅度并不大,工资水平存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因此入职意愿较低。”宗策补充说,社区工作者以女性居多,从目前发展趋势看,社区工作量越来越大,“996”甚至“5+2”的工作状况已是常态。在薪酬无法与工作量相匹配,又不能兼顾家庭时,许多女性社区工作者往往会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权衡后选择离职。
  “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服务需求、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大,但这两个领域的岗位还存在编制、薪酬待遇等政策吸引力不强,与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此前召开的“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交流会上,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刘鹏程表示。
  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刘鹏程建议,要加大力度开发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见习岗位,围绕教育、医疗、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积极开发县级以下就业见习岗位,建立基层各层级为就业见习岗位补贴机制,吸引毕业生到基层锻炼,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调整就业预期,树立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的就业价值取向。
  此外,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征南也建议,要加大基层就业项目的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规模,对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可按有关规定进行专项招聘。与此同时,制定定向招录政策,每年拿出20%左右的职位,专门招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各类服务基层项目服务人员,引导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