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做好传承大文章让西安鼓乐“活”起来
  □ 记者 唐冰
  近日,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携手西安鼓乐合作演绎《西安人的歌》火遍全网。网友除了调侃这首西安人的歌唱出了草原味道外,也纷纷被西安鼓乐的配乐所震撼:“原来古典乐曲可以这么美!”
  作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是陕西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是目前仍存活在民间的千年古老乐种。
  如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西安鼓乐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原本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退化或者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传承濒临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
  针对西安鼓乐的传承发展,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以及省政协委员、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樊艺凤分别提出提案,建议从优化传承路径、创新保护与发展模式等方面着手,对西安鼓乐及古乐艺术进行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向积淀厚重的传统文化注入时尚鲜活的元素,让西安鼓乐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樊艺凤介绍,目前西安鼓乐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民间社团,二是学院研究。其中民间社团中仍有西安市城隍庙鼓乐社、西安市东仓鼓乐社、西安市大吉昌鼓乐社等六家百年老社保持着正常鼓乐活动。而学院研究由于较偏重以学生为演出团体的特性,群体流动性较大,对于长期挖掘有较大局限性,仅能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难以与社会对接,不能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结合。
  西安鼓乐民间乐团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人员较多,需要较大排练场地,然而目前鼓乐团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排练、传习场所。同时,乐社对高校西安鼓乐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传承;鼓乐社没有专属经营团队,信息沟通不畅等诸多因素,都是制约西安鼓乐社发展的瓶颈。
  基于此,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在近期报送的一则社情民意信息中进一步建议,应制定保护传承措施,建立研究机构,研究挖掘文化内涵、地域文化背景、鼓乐与民俗的关系、历史文化价值,为保护传承提供基础;设立专项资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西安鼓乐博物馆、传习所和研习基地建设,开展演艺展示、活态传承、技能培训等,搭建保护、保存、利用、交流新平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出台人才保护政策,支持“非遗”保护传承人群体合理诉求,增设相关资质考核与资格考试,以确定“非遗”保护传承人资质和专业资格。
  “西安鼓乐传承的基础是民间乐团,但传承发展仅依靠民间乐团是远远不够的。陕西现有很多歌舞剧院和民族乐团,这些乐团在专业素质、艺术水准、舞台表演方面都更为规范。如果能够依托这些乐团组建一支对西安鼓乐传承、传播、发展、研究具有规模职业化的表演团体,一定会更有利于西安鼓乐的发展。”樊艺凤建议。
  在对樊艺凤委员的提案回复中,省文化和旅游厅表示:“职业化鼓乐表演团体的成立存在一定资金和管理上的困难,但将尽最大努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共同促成此事。”
  关于成立职业乐团的想法和建议,樊艺凤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学习借鉴了“福建南音”“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等乐种的传承方式。“福建南音拥有政府组建的‘厦门南乐团’和‘泉州南音乐团’两个专业艺术团,分别隶属于当地文化旅游局。而‘新疆木卡姆艺术团’隶属于新疆艺术剧院,直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这些由政府组建的专业艺术团,都是各自乐种中表演水平最高的演出团体,代表了该乐种的最高艺术水准,取得了很好的保护传承效果,为乐种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许目前是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但我想更多可能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融合点和切入点来做这件事。现在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最近正打算走访调研几家演艺公司,同时进一步探索学院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路径,为西安鼓乐传承发展再出‘金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