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烽火映初心 红色基因代代传
——关中书院三块石碑背后的故事
  □ 记者 赵婧
  坐落于西安市书院门的关中书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近代,关中书院曾改名陕西师范学堂、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等,进步思想不绝于校,被近现代政治家于右任先生赞誉为“西北革命熔炉”。
  近日,记者走进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关中书院,目睹了三块肃然而立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通读石碑上铭刻的三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往事,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年代……
   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
  “1935年至1936年,国民党陕西当局配合蒋介石准备发动西北剿共内战,强化了对西安各级学校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压迫……”据西安师范学潮纪念碑记载,“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令无数爱国学生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
  1936年10月13日,即蒋介石第三次来陕前十天,西安师范学生罢课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与奴化教育。国民党陕西当局采取镇压手段,滥加罪名逮捕、开除爱国学生,并扬言不惜解散西师。
  在此紧要关头,西安各校学生奋起声援西师,走上街头,要求释放被捕同学,要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学生们发表宣言和告社会人士书,西安几家非官方报纸连续报道,发表社论,一时间社会民声鼎沸,令国民党陕西当局坐卧不宁。
  西安师范学潮推动了方兴未艾的西安民众运动,是西安学生爱国运动高潮的开始,此后西安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为纪念这段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1994年,陕西著名书法家罗坤学用行书撰文铭刻,记载了这段珍贵的革命历史。
   彭德怀抗战报告遗址纪念碑
  时间回溯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同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主张抗战、反对妥协退让的基本立场,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9月,八路军为配合第二战区友军作战,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在平型关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在“彭德怀抗战报告遗址纪念碑”上,书法家潘竼用隶书记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1937年12月下旬,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从前线返回延安,途经西安,为西安学生组织救亡团体在西安师范学校大操场作报告。就在这座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书院里,彭德怀满腔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全国抗战形势以及八路军英勇作战和平型关大捷的英雄事迹,并号召全国人民和青年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世界学联活动遗址纪念碑
  在关中书院还有一块“世界学联活动遗址纪念碑”,曾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雷珍民,用工整的隶书记叙了关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往事:1938年5月上旬,世界学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世界学联代表团一行4人来到中国,这是1937年9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上,由陈柱天等中国学生代表发起和促成的。世界学联代表团先后访问了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和各界人民的热情欢迎。
  1938年6月24日,世界学联代表团抵达西安,在西安师范学校中天阁举行座谈会。6月29日,世界学联代表团到达延安。7月2日,毛泽东等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致辞说:抗战虽然要自立更生,但外援也有重大意义,我们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全世界人民。
   铭记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时光荏苒,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如今的关中书院已入选省旅游协会向社会推荐的“陕西100处红色旅游地”,曾经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的故事仍在校园传颂。
  据关中书院院长肖胜利介绍,2009年,随着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关中书院成为西安文理学院北校区,接续了文理学院与关中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2017年,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市党史研究室联合成立“西安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旨在进一步提升西安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宣教和传承工作,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前行力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著名的对联出自明代的东林书院,至今仍刻在关中书院一进大殿的门柱上。来自广州市的刘德贤带着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一边参观一边感慨:“关中书院从创立之初,就向书院学子传播‘书怀一瓣香,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这值得现在的年轻人传承学习。”
  走出关中书院,记者偶遇了在为关中书院取景拍照的西安摄影爱好者张润东。他说:“关中书院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书院景观之一,这里不仅曾为陕西及西北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发生过许多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希望用我的镜头记录下它的美好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