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段满瓮:让同朝皮影戏活力永驻
段满瓮在沙底村表演皮影戏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7月2日傍晚,为配合拍摄渭南市大荔县旅游宣传片,今年71岁的大荔同朝皮影戏传承人段满瓮拖着沉重的戏箱来到大荔县朝邑镇沙底村村口,与同朝皮影戏段家班家庭皮影社成员一起在空地上支台子,准备表演传统皮影戏《宝莲灯》。
  昏黄的灯光之下,只见段满瓮手中的影人在白色幕布上一会儿执刀斗刃、腾云驾雾,一会儿顿足捶胸、前跌后蹲。自从艺以来,他参与表演了上千次同朝皮影戏,每一次都倾尽全力,通过生动传神的演绎表现戏曲人物形象,用纯正的唱腔技法向观众展现地方乡土文化。
  “大荔同朝皮影戏是流行在大荔、朝邑一带的皮影小戏,其音乐腔调为‘碗碗腔’,也称为大荔同朝碗碗腔皮影戏。”段满瓮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是同朝皮影戏的繁盛时期,仅沙底村就有6家皮影社,而段家班家庭皮影社是受到当地群众喜爱的班社之一,每个月要在村里表演28场次,光景好的时候一年要唱两百多场戏。每逢过年前后,皮影社常被邀请到邻村邻县表演皮影戏,经常忙得来不及吃饭就要赶往下一个表演场地。
  每年除夕夜表演时,段满瓮为了能灵活地拿起挑杆操纵影人,他穿着单衣,双手冻得通红,只要看见村民喜悦的笑脸,耳边传来欢呼声,他便不觉得寒冷了。“过去的娱乐方式少,观看一场皮影戏就能让大家高兴好久,正因为村民喜爱,我们才无惧寒冷与劳累。”他说。
  “现在看皮影戏的人少了,但是我不能让段家班皮影戏就此没落,让整个家族的智慧心血在我这里失传。”段满瓮说,推广同朝皮影戏文化是他的使命担当,他带领段家班家庭皮影社成员走出沙底村,到河南、西安、广州等地表演。1999年9月,段家班家庭皮影社应邀出访德国,参加德国萨尔州首府萨示布吕肯市建市1000周年“中国文化周”演出活动,在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地表演同朝皮影戏,受到驻德国大使馆及文化部的通报嘉奖。
  段满瓮认为,要让段家班皮影戏发展下去,就必须有所创新。在不断尝试中,他在皮影戏的曲风上进行大胆革新,在音乐唱腔保留“碗碗腔”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小号、长笛、黑管、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丰富皮影戏的表演层次,加深皮影戏表演的“氛围感”,进一步拓宽了受众面,让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接受和喜爱段家班皮影戏。
  从艺五十六年来,段满瓮继承先辈遗风,坚持自制影人。“我15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传统手工皮影,制作工序早已烂熟于心。”他说,传统皮影制作工序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等八道工序,小的皮影制作需要两三天,大的皮影制作则需一周至三个月。镂刻是最难的一道工序,要右手持刀、左手推皮走刀运转而刻,其间手随心动,全神贯注,不能有杂念。
  “曲风能够革新,传统手艺可是一点也变动不得。”段满瓮说,目前,段家班传统手工皮影制作已传至第五代,即他的儿子段快车。他希望儿子能够坚持传统雕刻方法,将祖辈的精神接续下去。
  如今,段家班传统手工皮影受到许多皮影收藏者的青睐,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陆续有慕名而来的皮影爱好者或从业者来到段满瓮家,向他学习传统手工皮影制作技艺,这让段满瓮看到了重振同朝皮影戏的希望。
  “只要有人来学,我就愿意教。”段满瓮坚定地说,尽管他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是保护、发展和传承同朝皮影戏的初心始终未变。他对皮影戏的执着不仅因为他是段家后人,更是因为他对皮影戏融入骨血的那份热爱,他将竭尽所能守正创新,让同朝皮影戏活力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