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科技扶贫写春秋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南郑区政协委员李万春
  □ 刘云鹏 余艳
  “多亏了李站长帮忙呀,要不是他在这里蹲守三天三夜,我这几十万的花白鲢早就打水漂了!”说起科技特派员李万春,汉中市南郑区凤凰山水库养殖户曹宝清连声夸赞。
  曹宝清口中的李万春,不但是科技特派员,还是南郑区政协委员。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李万春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群众贴心的科技特派员
  1987年从湖北省水产学校毕业后,李万春就来到南郑区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几十年来,他扎根基层、潜心钻研,帮助当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使渔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2010年,作为水产科技优秀人才,李万春被列入南郑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名单,成为水产领域首批科技特派员。同年盛夏,凤凰山水库养殖户曹宝清养殖的花白鲢,因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短短两三天居然有7000多条鱼翻了肚。接到包联户曹宝清的求助电话,李万春第一时间赶到鱼塘。
  骄阳似火的七月,地面温度超过了40℃,汗流浃背赶来的李万春急忙打捞了两网鱼,看到花白鲢头部浮肿鼓胀、出血明显,他很快判断出这是由于水温高、寄生虫多引起的暴发性出血病。查明了病因,李万春一边安抚曹宝清的恐慌情绪,一边对症指导用药进行救治。
  夜色已深,看着手拿电筒沿池边巡塘的李万春,曹宝清心疼地劝他回家休息,可是都被拒绝了。经过三天三夜,在李万春的精心指导和看护下,花白鲢的出血病得到了彻底治疗,为曹宝清挽回了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春去秋来,在李万春担任水产科技特派员的几年间,他先后在凤凰山水库、红寺坝水库、鸿发大鲵专业合作社、康源甲鱼专业合作社等多个科技示范点进行蹲点服务,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式的技术指导,示范点水产品产量达到6000多吨,实现总产值1亿多元。
   “授人以渔”的脱贫引路人
  挖塘、修路、铺防水膜、建抽水站、铺防护网,这几天南郑区德丰种养殖家庭农场里一派繁忙景象。从北京载誉归来的李万春顾不上休息,就带着设计图纸赶到施工现场,指导刘德彪夫妇建设今年新增的100亩“稻田+黑斑蛙”养殖基地。
  去年,刘德彪夫妻俩的农场黑斑蛙亩产达2000斤,按照市场价折算,每亩可获得近5万元的收入。由他们夫妻俩带动的50多户脱贫户每户年均至少增收1000元。“濂水的环境非常适合‘稻田+黑斑蛙’这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我们得抓紧时间建好新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群众持续增收。”李万春一边放线测量,一边对笔者说。
  在脱贫攻坚的四年间,李万春共帮助17个镇办65个贫困村开展了稻虾、稻蟹、稻鳖、稻鳅养殖规划和技术指导,与全区水产养殖大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展技术服务。在他的推广下,网箱养鱼、微流水养鱼等一大批关键技术被广泛普及。此外,李万春还承担了新集镇、高台镇的12个低收入村发展产业的重任。几年间,他先后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渔业、畜牧、中药材等种养殖技术培训164场次,受益贫困户2440户1.1万人次,发放农村种养殖适用技术资料汇编1.2万余份,实现了12个低收入村技术培训全覆盖。
  在脱贫攻坚中,李万春提出以托管代养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种养技术、苗种、产品回收服务,让养殖基地与脱贫户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共有5035户脱贫户1.3万人从中受益,每户年均增收1100元以上。南郑区水产脱贫成为全省样板工程,实现特种鱼产值约1.6亿元,年增收1亿元,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壮大农村经济的有力引擎。
  渔业科研突破的“主心骨”
  近年来,南郑区大力发展水产特色养殖,走出了一条依靠发展特色渔业助农增收的新路子。而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就是李万春。
  2013年,对红庙镇群福齐口裂腹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来说是个丰收年:在李万春的悉心指导下,合作社实施的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试验一举获得成功,现已繁殖幼苗3万余尾,填补了我省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的空白。
  近年来,李万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水产良种场建设、老旧池塘改造、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菜篮子等项目10个,累计扶持资金2000万元。此外,李万春还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水产科学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提高养鱼亩产达到1000公斤,每亩新增利润5000元;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大鲵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成功,2011年试验点繁殖鲵苗10万尾,新增成鲵1万公斤,新增收益1300万元,课题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