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扎根扶贫老黄牛 为民服务孺子牛
——记全国劳动模范、“三秦楷模”张雷威
  □ 记者 许鹏
  张雷威,全国劳动模范、“三秦楷模”,国家电网榆林供电公司退休干部。参加榆林市社会扶贫工作20年来,他先后在6个县区、19个乡镇、56个贫困村驻村帮扶,累积帮助12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20年来,通过一桩桩、一件件务实的帮扶事例,他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
  初入扶贫一线赢信任
  神木县芹菜沟村,是张雷威驻村扶贫的第一个贫困村。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刚进村时村民那不信任的眼神。甚至有村干部说:“只要能要来钱,你不来村里都行。”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来村里走过场的,张雷威粉刷了村里废弃的小学,换上新玻璃、盘起小土炕,就在村里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三年。
  刚驻村不久,张雷威组织村民到沙地栽树,不料却刮起了沙尘暴。村民们想,就这天气城里来的干部肯定受不了,看来今天的树是栽不成了。张雷威也在想,好不容易把村民集中起来,自己要言而有信,于是自己先扛起一捆树苗向着沙地走去。飞沙走石,打得人脸生疼,一张嘴全都是沙子。乡亲们见张雷威没有回头,便没有一个人掉队,全都跟着一起去干活了。
  晚上,沙尘暴停了,屋里的灯亮了,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张雷威居住的那间小平房。为了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张雷威动手炒了几个小菜、倒上一壶高粱酒,请乡亲们上炕盘腿拉话话……就这样,村民们渐渐开始接受并信任他,有什么事也都会第一时间找他商量。
  为扶贫亏欠家人太多
  2005年,张雷威在吴堡县挂职扶贫副县长,经过走访发现,薛下村、寺沟村、岔上村的人畜饮水安全没有保障。这件事一直记在张雷威心里,通过多方争取协调,最终促成三项水利工程于2007年夏天同时开工建设。
  施工期间的一天傍晚,张雷威去工地查看,山高坡陡,一不小心摔倒在地,险些滚下悬崖,后经检查脚部有三处骨折,打着石膏在家休息了27天。这期间,张雷威每天都度日如年,心里实在放心不下,就骗爱人说他想吃苦瓜,趁爱人出门的空隙,愣是拄着双拐坐车经过100多里山路回到工地上。爱人回到家气得直哭,打电话说:“老张,你不要命了吗,落下病根子,我可不伺候你!”通完电话,爱人赌气好长时间都不理他。
  好在辛苦付出没有白费,2007年底,三项水利工程全部投入使用,从此解决了当地5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扶贫期间,张雷威的调研日记写了二十多本,装满了整整一大纸箱。哪个村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牲口有多少,水源、电力情况如何,谁家有壮劳力、谁家有手艺、谁家有残疾人等,这些情况都被他摸得清清楚楚。在扶贫工作中全心投入,对家庭和家人的关心就少了,那时正在念小学的女儿埋怨他说:“我上几年级爸爸不知道,但扶贫村里有多少头牛羊他却清楚得很。”
   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2012年,张雷威被调整到米脂县工作,在11个贫困村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借助电网企业优势,他联系供电公司改造老旧农电线路,实现扶贫村“村村通动力电”;帮李均沟村办起粉条加工厂、小米杂粮加工厂;帮高家圪崂村建起光伏路灯,活跃了当地肉鸡、鸡蛋夜间交易市场;帮七里庙村援建光伏扶贫发电站,把用不完的电卖给电网,想尽办法增加群众收入。
  2018年,张雷威带领村民成立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无劳动力、发展动力不足、缺资金等问题,以“贫困户+非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合作社逐渐步入正轨,也带动了周边村办起了养牛合作社。
  一个偶然机会,张雷威了解到富硒农产品这一概念,便萌生了将李站村打造成榆林首个“富硒生态村”的想法。为进一步了解富硒农产品的情况,张雷威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这让他大开眼界。至此,张雷威便开始谋算如何在米脂县发展富硒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挽留再返扶贫一线
  2018年4月,张雷威因超龄退出了第一书记序列。他在扶贫日记中写道:“无功少过安然退,品茶戏孙享天伦。”心想干了这么多年扶贫工作,退了就退了吧,带带孙子,享享清福也挺好,他甚至都规划好了,要带老伴儿去旅游。
  可当李站村村民听到这一消息后,不想让老张这个“自家人”离开,于是67户村民集体按上红手印,联名写挽留信向当地政府请愿让老张留下来。米脂县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亲自接待村民并征求张雷威本人意见,张雷威说:“我热爱农村,喜欢和农民在一起,更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最终经过沟通协商,张雷威留任李站村继续进行扶贫工作。就这样,张雷威成了一名编外驻村帮扶干部,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扶贫要扶智、扶志。”张雷威说,扶贫就是要扶思路、扶观念,让困难群众自己动起来,奔着美好生活奋斗。2018年,在榆林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张雷威牵头成立了陕西首个“金点子”劳模脱贫帮困义务咨询服务队。服务队由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热爱精准扶贫的劳动模范、第一书记、农牧业专家组成,他们自发自愿义务为农村脱贫攻坚出主意、想办法。服务队组建以来,足迹已遍布榆林地区53个村,帮助乡亲们建起了肉牛养殖场、白绒山羊养殖场、养鸡专业村、蔬菜香菇大棚、万亩山地有机苹果园。
  张雷威说,二十年的扶贫生涯,56个贫困村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汗水,同时他也参与见证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支撑他干到现在的,是他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是他对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的殷切期盼,更是乡亲们对他那份深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