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 延安市政协经济委
  根据延安市政协年度协商工作安排,从5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市扶贫局、教育局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协,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专题,先后到志丹、吴起、富县、宜川、延长、子长等6个县市、26个乡镇,50多个村组、企事业单位、合作经济组织和贫困户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市级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座谈会和扶贫部门专题座谈会,紧扣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主题,就延安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交流探讨,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存在问题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滞后。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人口向城市加快集中,全市城市化率(县城居住率)平均达到60%以上,30岁以下青年基本没有留居乡村或返乡创业的意愿,40岁左右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在城乡两头跑,农村“空心化”趋势加快,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土地资源、住房、公共设施闲置率不断上升,整合“空心化”村庄、集约化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缺少统筹规划。二是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加快。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留守人口“老龄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50岁以上占到70%左右,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三是农村发展活力不足。农村综合改革制度机制创新不够,政策导向不够超前,规划引领作用不明显,激励措施不够有力,留守人口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对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举办社会事业的吸引力不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
  (二)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能力不强。一是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投入不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抵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能力脆弱。二是农村经营方式创新发展不够,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小,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企业+农户”紧密的经济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接纳农民就业增收能力不足。三是贫困户产业规模小,技术管理水平低,经营性收入还不稳,抗击自然与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有些贫困户经营收入占比不到30%,转移性收入占到70%以上。部分贫困户的苹果等长效产业还未见效,短期产业不稳固。四是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普遍年龄大、技能低,培训提升难度大。易地搬迁就业基地、社区工厂实力弱小,接纳就业能力不强,制约稳定就业和稳定增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持续提升。一是扶贫攻坚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主要面向贫困村,使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在水路电、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繁重。二是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村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后续投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三是部分贫困村安全饮水保障水平低,通信网络信号覆盖不全面、不稳定。
   (四)乡村教育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较难。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贫困家庭儿童就学负担较重。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短缺,难聘人、难留人问题普遍存在。村医医务水平有待提高,收入普遍较低,医务室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乡镇医院医疗设施设备短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高。
  (五)巩固脱贫政策措施落实还需加大力度。一是扶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监管体系需要完善,政府出台的“十条”巩固长效机制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措施方案、加快落实落地。二是扶贫专项资金、集体经济互助基金等监管与绩效评估需要加强,脱贫巩固政策应加快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持”激励发展机制转变。三是在册贫困户还有5062户8745人,73%以上是因病因残致贫,需要瞄准突出问题,进一步精准施策,保证如期脱贫。
  (六)社会保障长效机制还需衔接完善。一是教育资助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慢性病和大病救助政策延续需要尽快明确细化,并向相对贫困人口拓展,衔接机制需要加快制定。二是兜底扶贫、民政最低生活保障、灾害救助等政策应加快统一融合。三是养老保障需要全面加强。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0岁以上的占68.3%,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需要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意见建议
   (一)坚持目标导向,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导向,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做到不返贫、不致贫、能发展,确保到2022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的乡村振兴规划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优化完善工作,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坚决防止和克服松懈思想,以精准扶贫机制、方法、作风抓好脱贫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
   (二)全面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建设乡村。坚持“建设提升中心村、保护发展特色村、改造治理一般村、撤并搬迁一般村”的思路,科学规划确定村庄类别,综合考虑村庄人口、自然资源、历史遗迹、人文传承、区位优势因素,精细编制村庄建设方案,梯次推进乡村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空心村”撤并步伐,提升闲置资源资产利用率。要遵循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区”分离的思路,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规划生活空间,确保农村居民住得安全、住得舒适。二是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扎实搞好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对安全饮水、电路网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达标的村组,要建档立卡,设立项目库,制定建设计划,分步组织实施,限期提升达标,保证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三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村庄清洁净化要完善垃圾收集分类、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绿化美化要以农家菜园、乡土特色、自然风貌为主,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以田间地头、苹果园区、棚栽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清理农膜、秸秆、废旧果袋等垃圾,有效利用和科学处置农业生产废弃物。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天然林保护,扮靓绿水青山。深化“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引导农村居民建设室内水冲式卫生厕所,以示范户带动整村、以示范村带动全域。
  (三)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成果首要举措。一是持续加大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农田整治、防冻抗旱、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和生产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二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理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强农村互助基金运营管理,创新财政扶持模式,完善财政扶持资金量化到户、入股企业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增强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和容纳就业能力。三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步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产权制度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收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振兴农村。加大农村社会化生产服务组织扶持力度,努力破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碎片化、产业效益低等问题,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四是对已经建立长效产业的贫困户,继续加强生产技术、经营能力培训,促进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对于产业规模小、周期短、门类多样化的村户,要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化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品牌竞争力。五是以精准识别的方法,开展对偏远川道、山区等产业薄弱区域的农业产业布局调查研究,制定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借鉴富县葫芦河流域产业多元开发的做法,加大高效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防止出现新增贫困村户。
  (四)加强镇村教育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卫生防疫队伍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村医定期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待遇,激励医务人员安心在基层工作。三是调整优化镇村义务教育格局,统筹教育资源,积极破解乡镇教育“空壳化”、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五)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精准识别审定无赡养、无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群体,整合兜底扶贫、低保补助等政策,建立完善政府兜底保障体系,实行应保尽保。二是整合民政、人社、教育、社会公益等力量,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灾害、大病、上学等社会救助体系平台。三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家庭赡养责任,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求,提高养老基金缴纳标准和供养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高标准养老保险体系。四是逐步提高农村个人医保基金缴纳和财政补助标准,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医保和慢性病报销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六)持续加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坚持“五个不减”的要求,对贫困户做好扶上马、送一程的后续扶持巩固工作,持续做好对建档立卡脱贫户的动态监测,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返贫。二是加快推进由扶贫攻坚战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移的衔接工作,利用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方法,增强扶贫大数据平台的职能,开展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全面动态检测和动态建档立卡工作,建立预警机制,有效防止致贫。三是加强扶贫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考核评估工作,搞好统计精准衔接,建立政府“十项长效机制”政策落实督查制度。四是建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和报送制度、年度评估动态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乡村振兴综合项目库,完善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项目实施成效,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