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加大顶层设计 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保护
——省政协“推动我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
  关于地方音乐保护的思考
  通过对陕北民歌的调研发现,我们的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盲区,需要及时纠正。我这里就报告一下调研的成果,虽然仅仅局限于陕北民歌,但对于其他地方的音乐应该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要加大抢救保护力度
  榆林、延安两地的陕北民歌有很多,我们国家最近一次民歌采集整理工作应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跨度超过三十年,然而能收录入全国民歌集成的则微乎其微。现在传唱的许多陕北民歌并没有收录进大集成,所以保护基层当时的集成资料尤为重要。
   二、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漠
  建立资料、图书、博物馆是保护历史、传承接力、推动发展的发动机和加油站,但事实是我们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因为保护意识不强,薄弱的资料档案保存由于场馆达不到抗风险效果而损失殆尽。
   三、对人才的挖掘、关心爱护不够
  保护传承需要人才,没有了热爱民间艺术事业的人,一切都是空谈。对待人才我们能不能灵活一些,多些关心、多些爱护,多为人才发展创造一些条件。因此,改变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的无序状况,制定保护民间音乐的相关制度,加大对地方音乐的保护力度迫在眉睫,这应该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代表汉中市政协
  加强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陕南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重点对年龄偏大、居住偏远的老艺人进行音频、视频记录,分门别类建立相应数据库,避免人亡艺息情况发生。
  2.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单位应组织影响力较大的传承人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陕南民歌教唱活动,从中发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改变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
  3.拓展生存空间,营造陕南民歌新的生态环境。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陕南民歌原有的田间地头传唱、对唱、合唱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建议把歌台搭建在人员稠密的农家乐院坝和景区,拓展新的受众面,营造新的生存空间。
   4.创新出彩,打造精品。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从流传久远的经典词曲中提炼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创作一批引领时代风尚、好唱好听又易于传播的精品力作,着力提升陕南民歌新的制高点。
  5.建立机制,持续发力。通过不断举办陕南民歌大赛、词曲创作征稿大赛等活动,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让热心于陕南民歌的创作者、歌唱家荣誉上有盼头、经济上得实惠,使其为陕南民歌的传承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薛晓红
  打造陕北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新前哨

  注重基地建设,强化品牌意识。
  建馆伊始,博物馆就及时申请了“陕北民歌博物馆”品牌专利,并致力于打造社会教育基地。积极打造一支稳定专业的讲解员队伍,在讲解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民歌老师现场经典民歌演唱、榆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现场表演、陕北说书及二人台、秧歌剧的小舞台展演,使民歌艺术活态化,使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近距离感受民歌、融入民歌。
  注重“展教”结合,加强活动交流。
  在日常馆藏展出的同时,通过特色讲座、对外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与独特魅力,让陕北民歌走向更广阔空间。深入挖掘馆藏IP,将党建工作、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科普教育、藏品研究与宣传传播无缝对接,搭建起“双微一网”品牌传播阵地。借助融媒体中心平台,打造互动性强、渗透度高、传播力广的云直播公益服务。
  积极转型创新,开启发展新征程。
  为更好发挥传承保护新前哨主阵地作用,未来我们还将力争做好以下工作:(一)创新云直播等新媒体展览内容,打造有特色的短视频内容。(二)加强与资源单位合作,实现文化科技创意三融合。(三)依托陕北民歌传习所,传承和发扬陕北文化。
  紫阳县政协主席康树民代表紫阳县政协
  关于紫阳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是实施“包装推介”工程。把紫阳民歌和紫阳富硒茶、紫阳美食、紫阳风土人文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改进民歌服装、乐器、演唱方式,丰富表现业态和模式,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力度,把紫阳民歌推向各大音乐平台。
  二是实施“传统保护”工程。通过录制音视频资料,制作音视频教材,保护传统民歌独特的音乐唱腔。对相关文史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建立紫阳民歌资料库,搞好民歌文化理论研究。
   三是实施“品牌打造”工程。建立“民歌小镇”“民歌广场”“民歌村”等文旅品牌项目和民歌地标场所,创编一批紫阳民歌剧,在重点景区进行展演,让外来游客有地方听民歌、学民歌,进一步发挥民歌的经济效益。
  四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民歌传承人,引进和扶持优秀民歌手及民歌创作人才,注重在中小学发现民歌“苗子”,实行跟踪培养。积极与省内外艺术院校对接,培育梯级人才队伍。
   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工程。出台地方文化保护政策,设立紫阳民歌保护发展基金,建立激励民歌发展的长效机制,定期举办民歌演唱、创作等各类赛事活动,保持紫阳民歌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雷达
  陕西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陕西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制定的意义。
  这次保护规划工程的性质,应该说是对陕西民间音乐施行“刨家底、护财富、促发展”的全面保护的工程,也可以说是一项“空前绝后”的保护工程。
  陕西省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规划制定的原则。
  这次“刨家底”的保护工程,应坚持“未曾收集整理的优先抢救整理”和“已经整理的要做到翻箱倒柜、查漏补缺、全面收集”的原则,力争做到“范围广、品种全、数量多”。如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农村广泛流行的纯打击乐、锣鼓乐等,过去很少有人收集整理,这次应予以重视收集保护。
  我们有优势条件制定并实施这些保护规划。
  其一,有30年编辑《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陕西卷》的经验;其二,有过去省、市、县积累的各种原始资料;其三,有一批老、中、青音乐编辑骨干和收集整理人员。
  关于《保护规划》的实施。
  在省政协的领导组织下,拟以省政协有关部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音协联合下达文件的形式,组织各地政协、文化部门参与。省政协负责筹集落实省级收集整理及出版经费,各地政协负责各地收集整理及推荐经费,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保证《保护规划》的实施。
  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
  加强同州梆子的传承保护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同州梆子是梆子腔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不仅对陕西其他剧种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梆子腔体系所有剧种的形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目前存在着市县财政投入不足、非遗保护机构不健全、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后继乏人等问题。
  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机制。参照中省做法,将市、县级非遗项目保护经费和传承人传习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尽快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理顺工作机制,促进非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市、县成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传承人评估制度、非遗保护考核指标体系等,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加大申报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对目前已经认定的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继续采取必要的方式予以支持,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给传承人创造有利的生存和传承环境。设立传习专项基金,建立学员学习补贴制度,对传承人及学员予以考核奖励,吸引更多学员参与到非遗项目学习传承中。
   省政协委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樊艺凤
  关于非遗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建议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非遗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活动空间日益萎缩,传承发展岌岌可危,制定地方音乐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有鉴于此,应从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入手,构建我省自己的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体系。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举办两年一届的、由本地非遗音乐文化团体参与的“音乐类非遗文化音乐季”。在音乐季周期内,可在西安大雁塔广场、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城墙公园等文化公共空间搭建舞台,举行非遗音乐文化项目展演活动,增加当地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还可将非遗音乐文化当中的乐器制作与国家当前大力推行的“地摊”经济结合起来,鼓励非遗艺人将具有文化特色的乐器等以商品的形式展现,此举既可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又为非遗艺术的传承提供经费来源。
  陕西的非遗音乐丰富多彩,无论是乐器表演还是民间歌曲,都是极为珍贵稀有的艺术资源。希望各级政府加强指导和扶持,激发非遗传承与创新,走出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非遗创新之路,让这些优秀的音乐形式能够活跃在百姓间,活跃在各类舞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系列非遗艺术品牌。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邓萌
  对陕西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几点看法

  陕西地方音乐是陕西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也是陕西人的重要精神文化载体,在全国影响较大。但由于缺乏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整体规划,这些年陕西地方音乐在创作、表演、研究以及影响力上,总体处于下滑趋势,错失了许多发展机遇。
  以陕北民歌为例,其影响力远不如前,处于边缘化境地,甚至落后于周边的山西、甘肃、内蒙古,出现了陕北民歌原产地“中央塌陷”的状况。秦腔音乐、眉户音乐、曲子戏音乐、汉调二黄、紫阳民歌、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相比于过去的繁荣,发展现状令人担忧。要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诸如资金投入不足、艺术人才流失、传承处境尴尬、文化产业弱小、缺乏有影响的作品和领军人物等突出问题,制定陕西地方音乐传承和保护规划迫在眉睫。
  推进中缺乏措施,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文化艺术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整体规划,建立保障体制机制,强制性保证陕西地方音乐有序传承与保护,才不会出现“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弊病,更重要的是既可以稳定保障保护资金,也可以使资金使用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有效。
  铜川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刘耀林代表铜川市政协
  关于保护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是将地方音乐保护传承纳入全省文艺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门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落实经费人员,切实指导全省各级政府做好地方音乐传承与保护。
  二是加强地方音乐普查和采集整理工作。(一)要引导各级文艺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地方音乐普查和采集整理工作,整理编辑出版我省地方音乐作品集,做好全省地方音乐的挖掘整理工作。(二)是全省应拿出专项资金,上下联动,组织专业队伍做好“活资料”抢救工作。
   三是大力弘扬地方音乐。积极组织地方音乐家走进文化广场、学校社区、厂矿企业等开展传承地方音乐宣传演出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地方音乐的保护意识。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利用相关院校和专业团体进行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地方音乐人才素质。积极协调省级艺术家下基层支持地方开展传承地方音乐交流活动,搭建省级交流平台,促使地方音乐人才上下互动,共同提高。
  五是大力支持地方音乐打造提升。就铜川来讲,一个是支持铜川市打造提升大型组歌《照金岁月》,形成常态化巡演,唱响红色音乐旋律。另一个是支持铜川市策划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经典歌曲,繁荣地方音乐文化。本版图片由记者 杜静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