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柴桂宁:“做手艺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柴桂宁在制作压花工具    □ 实习记者 刘凡銆 文/图
  “小度,小度,来给我放首歌。”57岁的柴桂宁熟练地呼叫着一台小型红色智能音响。伴随着音乐,他独自坐在暗黄的台灯下,戴上早已磨烂的白色手套、棒球帽、牛仔围裙和护目镜,拿起铁制钻刻刀,开始了锔瓷工作。
  柴桂宁是一名锔瓷手艺人,主要修复破损的瓷器和紫砂壶。在锔瓷行业,他因手法老到、做工精细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遇上茶壶提把断落,壶身出现裂缝甚至是裂成碎片的问题,他总有办法解决。
  今年8月,柴桂宁拍摄了一个用锔瓷手艺修复灯泡的抖音短视频,5天点击量高达158万,让更多人了解了现代锔瓷技法。现在,每天都有客人登门来修补茶壶,或从外省邮寄茶壶找他修补,他也习惯撕上一小片白纸,写上顾客的名字或单号,放进茶壶里细心保存。
  “做手艺讲究专注和连续。”柴桂宁说,平时在机床前做用于“压花”的錾子需要近2个小时。在为一个年代久远的青花陶瓷壶的壶嘴、壶盖、提把裹银片时,先用小铁锤敲击壶面判断缺口的位置,再用金刚砂的圆球状磨头打孔,整个过程耗时3天。
  在柴桂宁的“草木闲作”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颜色、质地、纹理各不相同的精致茶壶和瓷器,墙壁上挂满了用于钻孔、打磨、敲打、雕花的铁锤、錾子、磨头、铁砧等工具,工作台后的书架上摆放着物理、化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在修复工作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会及时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不同钻孔的角度和力度,茶器的清理和着色,茶器的历史和出处,琢磨研究新的修复思路。
  “用传统的金刚钻磨头钻出的孔为1.2毫米,而现代锔瓷由于工具先进,用金刚砂质地的磨头钻出的孔直径仅为0.4毫米,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器物的破坏。”他说,保留器物原本的特征,尊重其原本的样子是他修复的原则,他的职责只是“恢复”,而并非“创作”。
  “我修复一件器物时,不是根据它主人的要求,而是切身体会器物本身的特征。”柴桂宁认为,好的器物是素净和安静的,经过时间推移存留下来的美感应该保护起来,不应加之多余的修饰,因此,经他修复过后的器物大都简朴大方。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器物修补之后的实用性。“茶壶重新裹上的银或铜是否耐得住高温,会不会影响沏茶,都是必须想到的问题。”
  柴桂宁坚信“学无常师”,在技法上力求不断创新突破。每年都要跑到全国各地找同行们切磋手艺,学习新的锔瓷技术和工作思路。从金属手工领域的钻刻、锻打、嵌刻,到日本茶器手艺人的“痕迹”和“侘寂”美学,都为他的修复手艺打下了基础。
  “我不过是一个做手艺活的匠人。”柴桂宁喜欢别人叫他“老头儿”,无论辈分的高低、技法的熟练程度,他都希望通过相互分享技法和设备,与志趣相投的人一同提升技艺,用心修好每一件器物。“做手艺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只要我还动弹得了,就会一直修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