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打好““组合拳” 推进我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就业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发展稳定,是最大的民生,位居“六稳”“六保”之首。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释放政府职能作用,打好“组合拳”,是稳就业、促就业的重要保障。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围绕我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深入宝鸡、汉中等地开展调研,多方了解就业创业平台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疫情期间稳就业情况,面对面听取相关部门和干部群众对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为加快推进我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支持性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持续加大就业服务力度。总体来看,我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为促进就业、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考验下,我省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形势要求和市场主体、广大劳动者的期望,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加以解决。
  服务项目较少、功能薄弱。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存在服务项目少、功能薄弱的现象,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很多还是低层次的,没有实现包括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等“一条龙服务”,缺乏创业跟踪指导等高层次服务,尤其是最基层、直接面对群众的乡镇、社区(村),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在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提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服务项目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信息平台多头、资源浪费。人力资源系统、教育系统、工会系统、各大高校等都建有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各自为政、各自运行,互不联通、互不相干,信息不畅、使用不便。可以说,政府投资不少,但服务效果不甚理想,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层地区,自行创建的信息平台滞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人才供需不精准,企业招不到员工、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现象普遍存在。
  动态监测范围有限,预警机制缺失。对失业人员底子不清、情况不明,就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现行失业率主要统计城镇劳动力失业情况,动态监测范围有限,监测企业数量偏少,企业样本在行业、区域等分布代表性不强,加上实名登记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许多失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失业情况统计问题突出,难以对整体用工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研判。
   培训方式单一、内容固化。有技能需求的农民工就业群体对培训问题反映强烈,认为就业服务部门作为求职者和培训方的桥梁,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广泛寻找培训资源的主动性不够,缺乏针对性强、适应不同类型劳动者需求的灵活培训模式和课程内容设置,培训与就业相脱节,导致培训后再就业率低,远远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意见建议
  整合资源,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由政府部门牵头,打破信息孤岛,整合现有各行业、系统、地区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统一管理运营,相关单位提供用工企业信息和未就业人员信息,实现资源深度共享、供求双方有效沟通。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影响力更大、功能更丰富、使用更便捷的网站、公众号或客户端,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质量导向,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多种功能、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务实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让求职者在一个地方就能得到最新最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创业知识传授、创业全流程跟踪等全方位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服务,采取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一对一”多种方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完善社区、乡村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配备电子显示屏、电子查询设备等基础设施,方便群众及时了解就业信息。
   立足长效,加快动态化就业服务管理。实名制登记求职者和用工企业,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求职者与用工方之间搭建就业快速通道;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群体监测,防范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注重实效,创建点餐式就业创业培训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用工服务提质升档。针对各类劳动者和用工方的不同需求,提供课程设置和培训周期灵活的就业培训,变“给群众端菜”为“让群众点餐”;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推行订单式培训;持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享有免费培训机会;建立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变化联动预警机制、培训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资金投入与培训效果评估挂钩机制,加快培养适应市场用工变化的技能型劳动者队伍。
  内挖外联,多渠道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针对农民工、贫困未就业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岗位供给。加大公益性、辅助性、居家岗位开发,让不愿或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就近在本县、本乡、家门口就业;主动出击联系用工企业,把握苏陕援建以及与省内外其他地区的联络渠道,广泛挖掘输出性就业岗位,多形式促进就业;社区、村镇结合创办实体企业,通过自身造血生岗增岗,促进当地群众高质量就业;用好互联网,发展线上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
  建议在制定陕西“十四五”规划中,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更多稳就业、保民生的支持性政策。从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角度,对就业服务体系部分独立行文,明确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内容,从根本上解决集成度不高、人员少、资源短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