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努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省政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锁代表延安大学
  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把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延安精神育人的系统性不强。二是延安精神育人的自觉性不够。三是延安精神育人的实效性不强。建议:
  一、把延安精神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全省高校延安精神育人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把延安精神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划设计,从课程体系、体验教学、践行活动等环节提出教育要求,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环节制定工作流程,推动学生把延安精神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我省应积极报请中央相关部委,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育人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把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谱系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改革,构建用革命文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组织开展延安精神体验教学。政府相关部门设立延安精神育人专项研究课题,推动高校研发延安精神虚拟仿真教学产品、“小红专”网络思政、延安时期红色数据库等网络体验教学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区位革命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培育、打造一批延安精神体验教学基地和教学项目,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开展现场体验教学,常态化开展“读、唱、演、诵、研、创”红色文艺创演活动。通过多维度、多类型、全覆盖的延安精神体验教学,让学生在现场感悟中、活动共鸣中、历史体验中接受和认同延安精神。
  三、组织实施多维度的延安精神践行活动。政府相关部门要利用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育人平台,督促高校把延安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要设立“延安精神资政育人”教改项目,引导高校组织师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报告并力争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高校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开展类型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升华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 
   省政协常委、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赛云秀
  加强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呈现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院系级党组织推进落实,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的各层级功能发挥来看,在院系这一“中观”层面上,却存在“力量弱”“工作空”“创新少”等工作短板。鉴于以上问题,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进一步加强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建设,明确其功能定位,补齐工作短板。建议:
  一、夯实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一是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清单,完善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二是提升履职能力,实施院系党委书记党建思政专项培训,完善抓党建思政述职机制,搭建党建思政工作交流平台。三是强化工作协同,推动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与党员思想、工作、生活深度结合。
  二、明确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思政工作的功能定位。一是“承上”,重点抓院系党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的工作力度、进度和深度。二是“谋中”,重点抓院系党组织结合实际对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谋划和规划,加强对学校思政工作任务和具有本单位特色工作项目的实施。三是“启下”,重点抓院系党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落实的指导、检查、督促和推进。
  三、提升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思政工作的履职能力。一是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在传达落实学校党委部署要求的同时,加强对本单位具体工作的研究、指导和协调。二是增强落实执行能力。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建立职责明晰、任务明确、工作具体的管理体系,加强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充分调配本单位党建工作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协同学生党、团、学、社等组织,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础。
  四、强化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思政工作的创新要求。一是强化创新意识。引导院系党组织聚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二是引导创新项目。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实施党建思政创新项目,推行“互联网+党建”“新媒体+思政”等工作模式。三是激发创新成果。积极搭建“立德树人”项目平台,完善党建思政创新考核和奖励机制,大力引导、培育和激励思政教育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代表西安交通大学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思政课教学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教学还不够鲜活;教师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整体上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保障不足;思政工作评价考核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理论修养不足,对一些深层次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概念不清,认识模糊等问题。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思想政治学科自信,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根据思政课教学实际,制定以教学投入、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为观测重点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思政课教师投入教学,钻研讲课艺术,改革教学方法,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提升课程亲和力,增强教育效果。
  二、构筑“大思政”格局,促进多支力量同向同行。落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2学分,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等多支队伍融合,汇聚思政教育合力。实行思政课教师专职为主、专兼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聘任党政领导干部、社科专家、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切实发挥日常思政教育实效,提升思政工作者专业水平。促进思想理论课程与学生思想实际、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紧密结合,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贴近学生成长轨迹,帮助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职业自信,成为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家里手。
  四、把握学生思想规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变化规律的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感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五、加强基层党建,深化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基层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发展及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用信仰的力量塑造时代新人。创新书院制、住宿社区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形式,践行一线规则,切实推动各项力量向学生身边汇聚,不断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省政协常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代表省民革
  构建多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用陕西特色文化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陕西拥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这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把这笔无形财富充分利用好、利用活。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文化氛围的影响,特别是在制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时,要把这一点全程渗透进去,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这一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全程渗透外,还要高度重视现代媒体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新媒体,加强陕西特色文化宣传,引导在陕大学生认同陕西、热爱陕西,投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连接社会经纬网。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高校的“自留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策认同教育,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政府政策宣传力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连接社会经纬网,打通“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进一步做实做细传统宣传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指导我省新媒体的发展,引导新媒体行业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自我约束,优化新媒体行业法律规范化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理念引入宣传工作;要特别加强新媒体的力量,运用新媒体思维增强主流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力,掌握舆论主动权;要积极通过“项目制”等方式培育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解读陕西好政策的民间新媒体。
  三、切实提升大学生政策认同。一方面,切实加强省情教育,组织相关高校编写《陕西省形势与政策》教材,将我省生态环境、产业结构、民生经济、发展定位、人才需求、就业环境等基本省情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同时结合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帮助在陕大学生了解陕西,使其在对政策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中提高政策认同。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教育活动,从而切实提升包括在陕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政策认同度,为增强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奠定坚实的政策认同基础。
 
   省政协委员、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黄道峻
  警惕网上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网上授课的方式。互联网上的素材在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同时,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和负面言论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其危害有:一是弱化、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干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二是误导大学生养成不良社会心态,成为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件不理性表达,甚至成为违法行为的导火索。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各高校要针对网络教学上的疫情热点、泪点等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社会实践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理性社会心态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要在加强网络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上下更大功夫。大力挖掘和弘扬延安精神等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资源,建立一批有内涵、规范化、稳定化、长效化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实践教学的体验性、感知性,来应对网络不良思潮,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是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国际视野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以这次全球战“疫”为契机,抓好疫情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各国制度的区别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尤其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积极构建国际视野教育课程群,开设专门的国际视野教育选修课,开发优质慕课群,引导大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大局观和角色观。
  三是要用强大的舆论引导,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要通过动员各级主流媒体和各大网络平台刊登优质思政网文,敢于勇于善于向不良社会思潮发声,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通过将有影响的思政网文纳入思政工作者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成果认定等措施,鼓励、动员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积极撰写网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狭隘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网络不良思潮进行批驳,对疫情期间的各种公共事件主动回应,主动出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切实防止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和蔓延。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一级警督魏巍
  完善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创新体系  构建专业化建设新格局
  完善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创新体系,既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壮大专业队伍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思政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保障机制不健全、准入选拔和培育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等问题。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相关部门应积极改革高校考评体系,把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考核高校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督导高校进一步加大思政队伍建设的力度。二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统筹全省大学、科研机构和党政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建立省级思政教育“人才库”,完善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支持高校整体提升思政队伍水平。三是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组织机构,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完善师资发展和培养规划,完善思政课教学科研独立二级机构,推动思政队伍科学健康发展。
  二、加强选聘工作,建强思政队伍。一是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各高校通过加大招聘力度,采用连聘、双聘、外聘等多种形式,尽快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思政课教师准入、选拔制度。招聘标准要坚持岗位特性和需求导向,坚持政治和业务双标准,严格新入教师资格考试。三是加强思政队伍培养力度,教育引导教师涵养品行、率先垂范,夯实功底、守正创新,提高思政育人水平。四是由具体职能部门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实行“档案袋”管理,在职称评审、晋升评优上坚决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五是制定并完善思政课教师定期注册和教学实效考评制度,对理论把握不深、教学能力不强和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等不合格思政课教师实行“退出”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一是落实思政课专任教师教学补贴,将教学质量纳入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让真正投入思政教育的优秀教师能在生活上得到实惠。二是设置专项经费,设立科研项目专项,支持高校打造一批省级思政教育专家工作室,推动思政教师事业上台阶。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供思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高级别的业务培训、国内外研学和实践锻炼机会,促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四是建立思政教师职称单独评审制度,丰富思政课成果认定形式,实行指标单列、单独评审,引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