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视域·声音
  今年全国两会上,亿万老年人期待、社会各界关注的养老问题,依然是热议话题。
   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姜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应明确养老设施配置标准。建议以住建部为主导,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确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标准。由国家卫健委明确“社区养老陪护中心”“社区养老医疗护理站”的卫生准入、医保定点等原则和方案。明确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改造、运营获利的政策支持,推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养老事业。设立失能母亲康复试点先行,选择现有条件的省市进行社区养老,陪护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乔晓玲:便利店助力社区养老大有可为。便利店贴近社区、分布广的特点便于服务老年群体,当前很多便利店提供的中餐餐食也符合老年人群的用餐需要。在助力社区养老方面,便利店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
   提升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胡冶:应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既能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功能,又能弥补其业务清淡的状况。鼓励社区(乡镇)卫生院成立老年科,为常年需要治疗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以医为主”的服务;放宽基层医护人员的执业地点,鼓励他们到养老机构执业或兼职,为一般患病老人提供“医养结合、以养为主”的服务;医保部门为医养结合提供规章和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何伟:将失能、失智、失独老人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将设施完备、功能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重点将失智、失独、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和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有计划地增加失智、失独、失能人员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
  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张琳:从四个方面解决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问题。将民政部下发的养老服务补贴和津贴进行归集,允许为老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对于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财税优惠;对于能够承担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账户;建立统一的护理标准体系和开源数据库。
  全国政协委员于鲁明:按统筹城乡原则扩大长护险试点。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中同步推进长护险试点,在资金来源、待遇保障等具体标准上体现出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长护险制度稳步可持续发展。
  加速推进互联网+养老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马晓红:将养老与“互联网+”相结合,已经成为完善养老服务的重要方式。应发挥政府养老服务的主导作用,将互联网作为推进养老工作的必备条件,把为老人开通互联网定位成一项公共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丁磊:推动数字化养老。搭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养老信息服务统一平台,借助大数据提供个性化“智慧养老”服务;发起“全民数字助老扶持计划”。
  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弱项
  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进一步提高农牧区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牧区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扩大农村牧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强化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志勇:乡村医疗机构应把老年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把对农村孤寡老人的医疗保健列入乡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首要任务之一,专人专责予以落实。加大对乡村医务人员的老年病业务培训,逐步加大农村老年病科医生比例。利用网络科技,建立农村医疗远程支持体系。
  丰富老年人关爱帮扶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崔荣华:设立子女护理假,保障老年人权利。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将独生子女护理假列入职工法定假期。建议从国家层面立法明确赡养人探亲休假的具体权利内容,设立子女护理假,保障失能和患病住院老年人的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让临终关怀成为老人“触手可及”的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谁来陪伴他们走完人生最后里程,临终关怀服务显得格外重要。
   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新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贾樟柯:让老年人乐享数字化新生活。扶助老年人享受数字化生活,基层社区要发挥起组织老年人进行培训、兴趣培养等功能,开办老年人网上课堂、网上兴趣群组、志愿者网上服务,以适合老年人特殊生活、心理状态的便利方式,带动他们融入数字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刘三阳:建立“基层智能助老”体制机制。由民政部出台“保留传统服务模式”的指导意见,引导社区参与网格化智能助老,引入专业培训人员,组织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产品。加强老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智能时代老年人的安全意识与反诈骗能力。(据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