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打造社区养老服务圈 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省政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月度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编
  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副主席李改草
  加快社区养老服务“四化”建设的建议
  目前我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制化建设还需加强。从发展情况和基层反映来看,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督察考核不到位、相关责任主体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二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主要存在总量不足、建设标准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等三个问题。三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还需强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低、服务内容单、医养融合难,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四是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主要问题有:缺乏顶层设计和建设标准及规范,专业人员、运营经费、办公场所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基础数据采集重视不够、数据更新滞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等。
  ■为此建议:
  第一,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法制化水平。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点加强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对在居家养老活动中不履行、违法履行或者不当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责任追究,依法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
  第二,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要加快制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夯实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十三五”老龄事业及养老服务业规划落实。
  第三,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同于家政服务,必须有专业团队、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因此,必须畅通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渠道,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落实护理人员补贴政策等,使社会力量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
  第四,统筹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全省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规划、建设、运营、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管理人员、运营经费、活动场地等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为构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立丰企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明
  推进我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目前我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养老面临巨大挑战,居家养老无法满足老人需求。目前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674.7万,其中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占比高,居家无法解决其照护难题。同时在“医疗健康”等方面,仅仅依靠家庭力量难以实现。二是我省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社区养老几乎处于空白。三是社会养老政策细致度不够,支持性、指引性不足。四是我省社会养老专业化程度、运行质量不高。社区养老方面,普遍存在服务项目少、内容少、人数少的特点,养老功能发挥非常有限。在机构养老方面,除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少数针对高端收入人群的营利性机构外,处于中低端市场的机构发展良莠不齐,整体入住率不高,往往经营困难。
  ■几点建议:
  1.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社区养老明确定位为公共产品,将养老服务纳入社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能。同时加大土地、建设、财政及税收的配套政策规范,加速提升覆盖率。建议按照年住宅出让用地规模的10%—15%专项划拨社区养老用地。对于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服务中心选址,建议与社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连接或毗邻,实现医养结合。
  2.分级养老机构,细化养老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完善相应的建设和服务标准。出台政策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建立养老服务精细化、多层次的“菜单式”服务。将配餐、助餐、助洁、助浴、助急、助医等形成基础化服务,将健康评估、管理、诊疗形成健康服务体系,把心理疏导、老年大学、临终关怀等形成升级化服务体系,逐步嵌入居家养老。对于机构养老,大力推动医养、护理、文化、旅居等品质服务。
  3.推行养老运营服务市场化,公办设施以政府采购模式引入社会化运营。鼓励民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机构的高品质、规模化发展。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公办养老机构的全面市场化运营,以政府采购模式采购社会化运营服务。将机构养老中的中高端市场全面市场化,内培外引,培育产业和市场。落实中央和地方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扶持。
   省政协常委,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斌成
  关于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精准化的建议
  目前制约我省“医养结合”发展的因素包括:一是医养结合养老方面的法规、政策有待细化。资源和监督主体分散,尚未形成发展合力。二是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大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供不应求,无精力涉足养老,小型医院无动力涉足养老,专业的老年康复与护理医疗机构数量少,无法满足老年人康复养老需求。三是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四是专业人才缺乏。
  ■发展建议: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保障力度。结合现有各级医疗机构布局和改造发展的意愿,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各项工作细则,规范行业准入与监管。加大对医疗机构转型医养结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相对统一标准和模式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依托一级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增强社区日间照料、托老所、居家养老服务能力,解决老年人家门口看病难问题。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康养服务。
  三是加强医养结合的信息化支撑。加快“互联网+”养老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管理,将更多医疗及养老机构纳入到“线上+线下”的养老服务平台。
  四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逐步增加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解决老年人服务费用的支出和报销问题。探索商业保险在内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充分发挥国有医疗资源与养老机构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的模范作用,共同实施好健康养老重大工程、远程医疗合作试点等建设项目。
  五是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基地,统筹高校、职校、行业协会与医养结合机构的协同培养培训模式。支持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在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多点执业,完善职称晋升、继续教育、薪酬激励等体系,为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发展进步的职业台阶。
  民建陕西省委会理论与文化委员会委员、延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延雄代表省民建
  打造康养生活综合体示范园的建议
  目前,我省养老服务工作仍存在着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养老服务供给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及供给无法满足个性化、细分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等问题。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建议以解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养老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打造康养生活综合体示范园,探索养老新模式,带动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养老机构转型升级,以满足个性化和细分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康养综合体由康养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与空间、医疗服务区、康养特护公寓、老年工作平台等功能板块组成。其基本内涵是,彻底改变以保障生存为基本目标的传统养老方式,由保障生存向保障生活转型。
  在规划定位方面,要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和实施康养综合体建设专项规划,使之融入全省“十四五”规划当中。康养综合体建设项目,要积极学习、借鉴全球成功模式进行整体规划、比照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康养机构来陕投资,鼓励省内大企业参与开发康养综合体建设,在土地、人才、税收及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服务功能方面,以“医养结合”为基本功能,同时实行差异化、层次化、个性化服务。综合体内既有公寓化的集中供养,也有庭院式、单元式的居家式养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入园老人。将公共服务与私密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克服集中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各自的缺陷。
  在参与就业方面,以再就业养老为理念,搭建再就业平台。建立老年人就业中介平台,以优质有效的服务搭建起入园老年人才与市场的桥梁。在示范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方面为园区培训管理和服务人才,另一方面可为社会培训和输出技能人才。
  在资金筹措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助力养老事业发展。目前我省福彩公益金每年拿出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拿出20%采用“集中支持,有偿使用,强化监督,做大本金”的办法,助力各地市康养生活综合体示范园建设。大力引进国内知名保险、地产、医疗、金融等大型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具有示范带动性的康养生活综合体示范园。
  省政协常委、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张开代表渭南市政协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目前农村养老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养老任务重,服务跟不上。老年人口病患多,对医疗的依赖度高,医养结合度差,医疗机构对养老的贡献度低。养老从业人员和养老专业人才缺乏,养老理念滞后。二是缺乏协调,数据资源共享难。养老产业涉及信息、养老、医疗等多个行业,而相关行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对接,致使出现“各行干各行,服务类型重叠”的现象。三是服务单一,需求供给对接难。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及使用能力较低,在养老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上存在不足。
  ■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倡导新的养老生活方式。宣传新的养老理念,让老年人自愿去养老院,提高老年人入院养老的意识,消除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大力弘扬新时期孝道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以孝为荣、以孝为福、以孝为乐的社会风尚;积极探索无围墙养老院、旅居养老、“互联网+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引导老年人转变生活观念,开拓新生活。
  2.部门牵头,带动养老事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社会养老事业中的主导作用,相关部门共同协作、谋划。财政上把养老纳入预算项目,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投入。人社部门研究提供一定的再就业公益性岗位,专门用于老人日间照料服务。创新医养融合发展养老服务模式,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积极引导养老服务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
  3.统筹社会资源,打造智慧养老体系。智慧养老是适应现代信息科技和老年人需求产生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养老的服务方式、管理办法和商业模式,将老年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整合养老、家政、物业等多个相关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救援、上门家政、预约挂号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西安市莲湖区金宝美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薛梅
  建好“虚拟养老院”服务更多老年人
  2017年金宝美创建了我省第一家“虚拟养老院”,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养老服务”模式,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社会专业养老服务资源,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当前基层养老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协调沟通、政策不落地。在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中,需要民政、卫健、社区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由于我省的工作协调机制还未建立,政策执行标准不一,监管力度不够,很多部门还存“上传下不达”“落地无声”“文件理解有误及会错意”等情况。二是智慧养老服务内涵还需要扩充。虚拟养老院创新了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但是信息平台还需再升级,功能还需要再扩充,服务内容还有待充实,离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还有差距。三是打造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致使参与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群众在信息互通上存在障碍,企业所做的服务群众不了解,群众不知道有哪些企业可以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养老服务场地和空间有限。导致服务功能受限,尤其是老年餐厅的建设,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
  ■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工作中的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透明监管过程;适时举办相关政策培训班,加大养老服务企业的招商力度,让更多有意愿的企业参与到我省养老服务事业中来。
  二是加强养老服务宣传力度。运用网站、公众号、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向辖区企业和居民广泛宣传我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和扶持力度、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促进我省养老服务实现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多元化。
  三是加大养老服务场地支持。建议政府将各部门闲置房,改造成社区、居家或机构养老用房,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以应对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四是改善老年人用餐现状。建议以街办为中心建立老年餐厅,实施公建民营,并给予助餐机构一定运营补贴,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行及发展;统一就餐定价,就餐标准,按照市场差额补贴老年人就餐金额,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就餐需求。
  本版图片由本报首席记者李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