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9版
本期发布:
白剑波:强化分类让垃圾“物尽其用”
  □ 来昌荣
  “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2019年9月以来,这段垃圾分类的顺口溜提醒人们,学会垃圾分类将成为“必备技能”。
  如何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分类之后如何处理?怎样提高垃圾分类的成效?省政协委员、陕西三秦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剑波对此进行了调研。
  “先分类后混装混运问题尤为突出。”白剑波说,现阶段西安市大多数小区垃圾收运模式主要是由物业车辆将垃圾运至集中地点,再由环卫车辆运至垃圾转运站压缩处理,最后运至江村沟垃圾填埋场。
  “当前的分类收运保障体系运转能力不足,即便居民进行了源头分类,但后续的集中收运环节‘一锅烩’状况依旧严峻,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分次流转过程都处于无监管状态,令分类的努力变为徒劳。”白剑波还发现,易腐垃圾的终端处理能力不足,使得垃圾末端处置不堪重负。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公众参与、一系列社会条件保障、各个环节相关政策法规配套,以及广泛宣传教育才能顺利实施的系统工程。  “要将垃圾分类理念深深地嵌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垃圾源头的自觉减量化。”白剑波认为,要优化垃圾分拣中心、废旧物资回收点的布局,完善回收网络;运用互联网思维,群策群力打造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的力度。
  白剑波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统筹安排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搞好顶层设计,鼓励和支持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和资源的共享,提高垃圾处理的综合效益和水平。
  他认为,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加速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填埋焚烧处置设施建设,调整部门权限,重视消纳并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开发培育,通过保本微利的原则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
  “垃圾处理只有形成一个产业链,才能减少填埋量。”白剑波建议,加大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装备研发投入,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实现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实现无缝衔接。同时要注重新工艺、新标准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整个过程的运用和提升,减少垃圾混装、混运、混处理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可回收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