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让共治更深入、服务更精细
——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工作小记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白小芳 记者 贺鹏飞
  “收到诉讼费预缴通知书后,直接扫码支付就行。”
  8月1日起,宜川县人民法院全面开通线上诉讼费管理系统,按照“一个案件一个缴费当事人对应一个缴费二维码”进行缴费,到账自动与案件关联,为当事人缴费提供方便。
  诉讼费用微信缴纳功能的正式上线,是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从细微处努力,在服务中提升执法水平的一个缩影。
  “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够体会到人民法官春风般的热情服务,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杨莹说。
   解纷大格局
  今年上半年,宜川县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622件,其中,刑事案件收案45件,同比下降12%;民事案件收案908件,同比下降32.15%。
  立案率缘何下降?宜川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立案庭,线下配有诉前调解工作室,引入两名富有调解经验的调解员,进行诉前引导、调解,还为当事人提供上门法律服务;线上开通“码上法庭APP”多元解纷数字化平台,目前已录入各村、镇、社区特邀调解员360名,为各类矛盾纠纷前端化解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
  立案庭的诉讼服务中心以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还发挥着分流对接功能,向宜川县矛盾调解中心分流委派纠纷、案件,尽最大可能促进案结事了,减少衍生案件发生。今年上半年,诉讼服务中心向宜川县矛盾调解中心委派案件74件,诉前调解分流案件537件,办理涉法涉诉案件9件,调解处理案件共计291件。
  “在办理案件时,我们有针对性地积极引导其选择诉前调解、‘一站式’司法确认、和解等方式,尤其涉及企业时,尽量避免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矛盾纠纷止于未诉。”杨莹说。为变“化解矛盾”为“提前预防”,围绕当地群众较为关心的供热问题,6月12日,宜川县人民法院与宜川县供热公司就供热纠纷召开座谈会,向供热公司发送司法建议书,双方现场就居民小区供用热力合同纠纷提前化解达成一致意见。
  小案不小办
  立案庭是人民群众接触法院和法官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法院对外展示公正文明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如何让群众在“第一道关口”感受到司法公平正义?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全力将服务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2023年12月21日,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干警董娜通过网络,受理了一起返还原物案件。被告陈某为宜川本地人,通过网店购买了原告胡某一件价值17.57元的商品,到货后因货物与描述不符,陈某便通过平台申请退款,却一直未向网店寄回商品。胡某便起诉至法院,要求陈某返还所购商品。
  收到起诉状后,考虑到原告所诉案件标的额较小,又在外地,董娜立即电话联系了陈某,并通过电话组织原、被告进行诉前调解。
  “当时,陈某认为商品价值小,不愿意积极处理。”董娜说,经过法官多次联系、释法明理,陈某最终同意向胡某返还20元了事,并当即通过微信向胡某转账20元。
  “标的虽小,但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杨莹说,立案庭始终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持前端治理,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用心、用情、用力办理每一件“小案”。
  件件有落实
  立案后,人民法院要依照法定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面对异地送达时,委托其他法院送达是解决异地送达难的常见手段。立案庭就承担着这一任务。
  2023年12月12日,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一份来自西安市某区人民法院的委托送达函,要向被告雷某住所地送达相关应诉材料。
  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后,杨莹先电话联系了雷某,发现联系不上。得知雷某住在宜川县丹州镇内,便前往雷某所在村子寻找。经过向村民打听,才知道雷某是宜川到西安的顺风车驾驶员,白天跑车,经常不在家。
  “找到雷某家后,只有他妈妈在家。她是雷某同住成年家属,可以代收转交材料,但听到儿子被起诉后情绪比较激动。”杨莹便向雷某母亲耐心安抚情绪、释法明理。经过沟通与交流,雷某母亲最终愿意代为签收应诉材料并转交。
  “异地委托送达能节约司法成本、减轻当事人诉累,我们希望探寻多渠道送达方式,对群众做到事事有回音。”杨莹说。
  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提升办案质效,宜川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还强化“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等信息化手段,着力打造“云”立案、“云”庭审、“云”送达的全流程“云上诉讼”。2023年,宜川县人民法院共实现网上立案341件,网上调解82件,网上开庭41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