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8月20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围绕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金融保障。截至6月末,全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0%,高于存款增速近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GDP增速4.2个百分点。
据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李彤介绍,1至6月,全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089.2亿元,同比增加370.6亿元,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3855.45亿元。6月,全省新发放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实体经济融资实现量增价减。
在普惠金融方面,我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小微、民营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1至6月累计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超500亿元,同比增长36.67%;6月末余额超600亿元,同比增长12.04%。向28家地方法人机构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7681万元,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加大县域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开展民间投资项目贷款贴息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给予再贷款支持。6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0054.86亿元、5397.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5%、24.02%,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普惠小微贷款户数81万户,同比增长17.34%。
在养老金融方面,推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实施,会同省民政厅面向辖内120家养老机构、5000余人次开展政策宣讲,推送清单开展融资对接,七家银行已发放养老贷款12.59亿元。全省6668个银行网点全部完成适老化改造,普遍设立“爱心窗口”,对银行APP进行适老化界面改造,为老年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银发无忧”系列服务。
在科技与数字金融方面,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落地,先后向金融机构推送六批、1574个企业和项目开展融资对接,授信37.93亿元,发放首批贷款1.37亿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1至6月,支持陕煤等企业发行科创票据94.15亿元,其中,中交二公局发行永续科创票据11.5亿元,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企业长期限融资需求。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形成57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
在绿色金融方面,将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由3家扩大为5家,支持金融机构对碳减排重点领域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季对陕西100余家地方法人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价。推出“户用光伏贷”“塑料品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挂钩”等上百种绿色金融产品。全省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全省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7767.61亿元,同比增长27.43%,高于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9.0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绿色贷款新增852.53亿元,其中,投向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的贷款占比85.41%。
在产业链支撑方面,今年以来,我省对重点产业链发放贷款2121亿元。全面推进“货币政策工具+产业链”工作,将人民银行低成本资金精准传导至制造业、文旅、农业等重点产业链。截至6月末,已使用18.4亿元支农再贷款专项额度用于支持茶叶、苹果、生猪等产业链,7.9亿元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用于支持太阳能光伏、钛及钛合金、铝镁深加工等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