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博华
近年来,我省职业技能竞赛工作蓬勃开展,每年举办各类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百余场,覆盖200多个职业,参与竞赛的技能劳动者达30万人次以上,为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7月5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全省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鼓励和引导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如何以赛为媒,锻造更多精兵强将?省政协委员张永乐、冯五一和李向东认为,要进一步做好以赛促建、以赛强能和以赛精训。
以赛促建选好苗
如何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张永乐积极到企业生产一线走访,观摩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在和企业一线工人、参赛选手及相关部门人员沟通交流后,他认为,我省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培育平台的建设还需增强、人才发展渠道还应拓宽。
张永乐建议,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全省办赛水平和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积极为各类技能人才搭建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加大对省级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各类领军人才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人才发展渠道,厚植人才沃土。建立省级技术比武、技能竞赛常态化机制,助力我省加快建成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技能大赛为龙头、省级技能大赛为主体、各行业企业和市县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让更多“好苗子”破土而出。
以赛强能练精兵
精兵强将是企业持续壮大的保证,也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多年来,省政协委员、渭南市产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五一对此坚信不疑。
1987年,冯五一从咸阳纺校毕业到渭南针织厂工作,从一名值车工逐渐走向管理岗位,如今又成为企业负责人,他深知“以赛强能”的重要性。他所负责的企业每年都参与和举办多场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比赛进行“大练兵”。
“比赛不仅是赛水平,更是找出差距、明确学习方向、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好机会。”冯五一说,技工多而大师少、会生产但艺不精,是我省目前人才队伍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冯五一建议,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优化管理机制,积极构建“培训+竞赛+评优”的发展模式,以班组综合能力作为评优评先和末位淘汰的标准,着力提升班组的执行力、生产力和凝聚力。扎实做好人才“传帮带”工作,发挥一线劳模、技术能手的技能优势,以老带新为年轻一代传经验、授技能,帮助青工从初级技工向高技能人才迈进。加大对高技能人才自主创新的支持和奖励力度,激发一线职工创新活力,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
以赛精训育强将
“我省人才资源总量较大,但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省政协委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李向东在调研中发现,世界级、国家级高技能领军人才匮乏,且技能人才在参与企业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标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是我省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此,李向东提交了《关于强化产业工人培训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等多件提案,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鼓与呼。
李向东建议,以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持续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管理体系,根据全省人才需求情况,特别是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情况,精心规划培训类别,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形成“职业教育+企业培训”人才培养链,打通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之间的阻隔,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对接。瞄准市场需求,规范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和调整各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