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爷孙俩的治沙接力
  □ 记者 许鹏 通讯员 陈煜 白泓渊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眼下正值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在定边县十里沙村植树基地,“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正和他的孙子石健阳一起植树增绿。一幅爷孙接力治沙造林,共绘绿色定边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展。
  这几天,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毛乌素沙漠。为抢抓雨后植树的黄金期,4月7日一大早,石光银就和石健阳急急忙忙来到植树基地,和工人们一起开启了今年的植树造林行动。
  “窝子要挖大一点儿,水才能渗到才能活了呢,不然就活不了了。”石光银叮嘱工人。
  经过半个世纪的治沙造林,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绿色绵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种植的树木因为生命周期短、树干老化,防风固沙的作用大大降低。为防止二次沙化,每年这个季节,石光银都要进行补植补栽。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咱们要关注的一个是生态修复,再就是要高质量发展、要经济效益。”石光银告诉石健阳,“你看我一辈子就只干了这一件事,就是把沙治住、把林造活。你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守护好、管护好……”
  治沙造林四十余年,石光银“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的执着,深深影响着孙子石健阳。2020年,石健阳从林业专业毕业后,就带领技术团队回到家乡定边,开始育林护林等工作,守护爷爷和父亲建造的“绿色银行”。
  石健阳说:“我爷爷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事情,但是能干成一件事情,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我从小就在沙漠里跟在他们后面一起植树造林,我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情献出了生命。我作为第三代治沙人,有义务把自己学到的林业知识带回家乡,我想把这件事情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
  如今,石光银的治沙事业有了接班人。绿树旁,石光银悉心地把植树造林的经验一点一点教给石健阳。他把攒了多半辈子的“传家宝”传给孙子,孙子也成了他期望的第三代治沙人。
  石健阳说:“为了防止二次沙漠化,我们计划在沙漠里栽植5万余亩优质樟子松,进行低产林改造。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林地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生态,防止二次沙化,从2012年开始,石光银坚持在十里沙、狼窝沙、榆树套林地更新补植樟子松150万余株,面积达5万多亩。
  “治沙造林是人人要有的观念,从我们治沙人角度讲,就是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搞好生态环境,为人民谋些实事、为人民谋些利益。”石光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