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地热供暖、空气源供暖、生物质供暖、固体储能供暖、电蓄热分布式供暖……随着技术更迭,多元化方案不断打开清洁低碳供暖新路径,既守护蓝天白云,又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作为特大城市,西安如何加力推进清洁取暖?5月7日,西安市政协围绕“推动城市清洁供暖技术应用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召开专家协商会,从统筹规划设计、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热源结构等方面展开“头脑风暴”,“学术味”十足,“实操性”拉满。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
西安市供暖“家底”如何?会上,市发改委总工程师张晓晖介绍说,目前,全市供暖总面积5.98亿平方米,供暖形式包括热电联产、区域燃气锅炉、自备燃气锅炉、燃气壁挂炉、各类热泵和纯电采暖等。其中,燃气供热占比61.46%。
“燃气供热占比过高,大气污染物和碳减排压力大。”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超首先“开麦”。他认为,针对供暖能源结构存在天然气占比高、热电联产占比低、可再生能源占比低的“一高两低”韧性不足问题,亟须绿色低碳转型。“这就需要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构筑基础热源保障,同时,大力发展具有本土优势的可再生能源,促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西安市推进新建建筑使用清洁取暖工作方案(2023—2027年)》提出,新建居民住宅、商业综合体等必须使用清洁化能源取暖,按照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地热则地热,多种方式推进清洁取暖工作。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水工环中心副总工程师穆根胥发言指出,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稳定性高、清洁环保等显著优势。西安市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的资源勘查工作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难以满足城市地热供暖规模化开发的需求。他建议,聚焦地热水砂岩热储回灌、中深层井下换热井高效化、地热跨季节储能等技术难题,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说起地热供暖,中石化绿源地热能(陕西)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补充建议,应加快推动全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并将其纳入全市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此外,要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地热供暖的成本、市场需求和居民承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热价格,既能确保企业获得合理的收益,又能保障居民享受到价格合理的地热供暖服务。
陕西运维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茂德介绍了电蓄热分布式供暖方案。他说,这种方式不需要长距离敷设供热管道,可节约投资、减少管网维修和热损失,还能根据业主灵活选择储能装置和冷热源设备,实现对建筑供暖和供冷需求,同时可解决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的消纳问题。
“‘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多能耦合’的技术路径,是优化超大城市供热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供热能源短缺的关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副理事长尹留成认为,需挖掘现有热电厂的发电余热潜力和污水源、再生水源供热潜力,充分利用垃圾焚烧余热资源,有计划、分区域、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能,实现城市供热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陕西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会长安福成发现,农村煤改电用户仍存在冬季返烧问题。为此,他建议,推动“光储热”一体化改造,在全市26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覆盖区域,有序推广固体蓄热装置,谷电时段蓄热运行,光伏出力高峰时段优先消纳,建立“光伏发电+蓄热调峰”的智能控制系统,并在秦岭沿线5个区县,推广生物质供暖应用。
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白鹿原益恒环境能源公司总经理朱荣强更关注怎样推动好方案落地。他建议,强化财政支持与补贴机制,建立省—市—区三级财政分担机制,优先保障农村困难群体补贴,确保清洁取暖补贴及时发放。
“因地制宜”,这是会上委员、专家反复提及的原则。
“挖掘市区周边燃煤火电厂的抽蒸汽供热能力,是快速且低成本缓解西安市供热矛盾的优先考虑路径。”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谭厚章算了一笔账:1吨中温蒸汽可以加热3吨低温蒸汽,而1吨低温蒸汽可供热城市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理论上讲,可以很好地解决西安市供热问题。
西安市政协委员、陕西恒美久盛节能科技集团董事长盛春雨认为,优化供热能源结构,扩大清洁供暖技术应用,应坚持系统性统筹、科学性规划、全局性思考。“可以考虑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供热指挥中心,开发多能互补智能算法,实现地热、污水源、市政热网实时优化调度。在极端天气启动‘热源银行’应急机制,优先保障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另外,建立供热企业‘绿能指数’评价体系,将清洁能源占比与土地获取、信贷支持直接挂钩,用制度创新打通技术转化堵点,实现供热体系质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