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以赛兴城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来自商洛市政协委员的建言之声 2025年02月27日  王斌;寇静

□ 实习记者 寇静 记者 王斌

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赛事经济为城市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全新的战略路径。围绕“以赛兴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话题,在商洛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踊跃建言,结合调研思考谈想法、提建议。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近年来,商洛市通过举办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男排青年锦标赛、丹江龙舟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城市品牌。

“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实践证明,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带来大量的游客,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还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刘传治委员建议,编制《商洛市赛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赛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发展思路、赛事类型、办赛要求、产业布局等,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指导遵循。

刘传治还建议,成立赛事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体育赛事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旅康养、民生改善结合点,抓好竞赛组织、赛事宣传、服务保障、配套活动;出台《商洛市举办重大赛事支持鼓励办法》《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奖励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严格奖惩兑现,强化政策引导,积极营造鼓励、支持赛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重点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与西安体育学院合作,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邀请相关专业公司参与项目等方式,培育引进高精尖人才,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构建多元赛事格局

2024年,商洛市聚力“国际排球名城、中国赛事名城”建设,先后举办国际、国家和省级品牌赛事130多场次,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0余场次,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

“商洛目前已引入国际马拉松赛、四国男篮挑战赛等国际赛事,并举办了10余项国内高端赛事。”董馨瑶委员建议,充分发挥生态、气候、康养、区位优势,在现有赛事体系基础上,主动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精心筹备举办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热门体育赛事的分站赛或资格赛,提升商洛市体育赛事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以赛引流、以赛聚人、以赛促旅、以赛招商。

董馨瑶还建议,在争取举办各类高规格竞技赛事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开发山地运动、森林运动、野外探险、水上拔河、民俗表演、田园农事、猜拳行令、益智趣味等特色赛事,持续推动商州马拉松、洛南钓鱼、商南太极拳等县级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举办商洛民歌大赛、秦腔大赛、国际青年音乐创作大赛等赛事,推动形成具有商洛特色、充满人文气息的赛事体系。同时,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体育场地的分布,为老百姓建设更多“家门口的体育场”,完成“15分钟运动圈”建设目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城市体育氛围。

强化流量承接转化

一场赛事点燃一座城。赛事期间,国内外运动员、观众、游客集中涌入商洛,观赛、逛街、旅游、吃烧烤……全城消费“多点开花”,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体育赛事活动拉动消费8.3亿元。

赛事“流量”如何成为发展康养旅游、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留量”?叶春祥委员建议,做实“赛事+文旅”,探索“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行”体育旅游新模式,加快推进体育小镇、体育运动主题景区和休闲运动体验民宿建设,支持鼓励景区配建体育设施、举办特色赛事,积极创建体旅融合示范基地,发挥好赛事为景区引流的作用。

“下一盘棋、打一场球、游一次泳,都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叶春祥建议,将精品赛事、精品户外运动线路、特色运动小镇等列入秦岭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招商引资活动等重点内容,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延长“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加强与相关赛事承办、旅游平台、数据服务等头部企业合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应等各方面搞好收益核算,明确赛事经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赛事经济发展信心动能;深入开展“爱我商洛”主题活动,大力培育“爱商洛、护商洛”的思想理念,引导全体市民自觉维护商洛优美的生活环境、诚信的商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提升外地人来商感官体验,将更多赛事“流量”变为消费“留量”、地方发展“增量”。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