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文/图
“目前村上的小麦种植面积有多少?土地流转情况咋样?”“油菜籽产量是多少?每年油菜花旅游能带动多少游客?”2月21日,在位于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二水寺村的一处麦地里,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省仔细询问土地流转和农旅融合情况。
每年春节过后,无论多忙,昝林森都会抽出时间外出调研。他最常去调研的地方,就是自己熟悉的田间地头、林业园区和养殖基地。调研中,他倾听农民朋友的所想所盼,接地气正是他履职的根基。
“土地流转可以提高村集体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但要注意保护好农户的利益。”看着眼前的麦地,昝林森说,土地流转可能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转为农业工人或寻找其他生计方式,加之种粮收益低、劳作成本高,使得部分农民选择退出农业生产。
今年全国两会,昝林森将围绕农业经营模式转型背景下保护农户利益建言。他认为,土地流转是大规模农业转型的关键,必须正视土地流转过程中小农户利益分配问题。
他建议,应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确保农民对土地的合法使用权和收益权。推动企业与农户深度合作,鼓励国有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订单农业+保底收益”模式,通过合同明确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农民获得稳定收入。
“昝委员,小心地上的泥,注意防滑!”看见昝林森蹲在地里查看小麦长势,王建省小声提醒道。
“把脚踩到泥土里接了地气,提出的建议才有代表性,为民发声、为民履职才更有底气。”看着鞋上的泥土,昝林森笑着说。
当天,除了在二水寺村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他还来到杨凌金山科技产业园、杨凌秦薯种业有限公司、杨凌绿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了解林下经济发展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情况,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园区的林下经济还没有跟文旅融合充分结合起来”“红薯种苗能满足园区和周边群众使用,下一步想扩大规模”“目前的销售模式还比较单一,还得借助电商平台”……调研中,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昝林森建议,继续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共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昝林森说,就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受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因素制约,陕西农产品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稳产保供基础和产业效益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他认为,改变现状还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在相关项目安排上优先布局,通过政策措施倾斜支持,持续振兴特色产业,立足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加快陕西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一直是昝林森关注的重点。在他看来,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还需构建保障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
他建议,鼓励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各类资本进入粮食生产区,通过市场双方自由议价方式,探索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粮食权”交易价格;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投入和种粮大户的投入与补贴力度,促进粮食生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田间地头,昝林森最喜欢与农民朋友讲政策、唠家常。他说:“和群众聊得多了、彼此熟悉了,才能了解民情民意,写出来的提案才最真实。”
2024年,昝林森围绕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提交提案建议、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信息近30份。这一年,他提交全国两会的10余件提案均得到有关部委的答复,所提建议绝大多数得到采纳落实,部分意见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参考。
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让昝林森履职信心更足。今年全国两会,昝林森将继续重点关注农业领域,重点围绕农业经营模式转型、森林康养创新融合发展、黄土高原粮食产能潜力提升等提出建议,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生长在农村,热爱乡村,只要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社会进步和增进民生福祉,我都愿意去发声、去行动。”昝林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