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李荣 记者 樊星
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热情鼓励、殷切期望,既给广大企业家吃了“定心丸”,又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月18日,在渭南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多位政协委员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用“高言值”意见建议助力渭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除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李增明委员说,一些基层部门对政策理解不透彻,互相“打架”,让企业夹在中间进退两难。其次,营商环境改善力度不够,企业要应对的检查多、罚款多、干预多,“以罚代管”、互相推诿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
李增明建议,为民营企业及时“松绑”,让企业有自由的发展空间,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依法执法、审慎执法,及时将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助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渭南市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发达地区相比,渭南的科技型企业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成长慢、活力弱、分布不均等问题,要引起重视。”陈茜委员建议,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企业科技政策知晓度,根据企业创新研发特点编印惠企政策清单,打通政策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堵点”。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成本,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纵向看,渭南市民营经济产业布局还不够合理,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二三产业,一产占比较低,参与并发挥农业大市作用的力度不够。”张建峰委员说,目前,渭南市龙头企业数量少,非国有企业规模小,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娱乐、工业制造和居民服务等传统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等行业占比较低,民营企业正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张建峰建议,加大对民营企业政策法规的培训学习力度,对不同企业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建立扶持基金,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政府要指定民企联络员,或建立民企特派员制度,帮助民企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确保民营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研发、人才等问题,裴芬云委员建议,充分利用我省高校优势,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对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互访交流,积极引进更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充分发挥乡贤、商会等桥梁作用,着力形成返乡创业新潮流,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杨卫平委员建议,加大工程欠款支付力度,对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欠薪,地方政府可适当运用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等储备资金提供应急支持,及时兑付拖欠民营企业的工程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积极落实工程款支付的相关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增加工程预付款的支付并提高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比例,确保施工单位能够保质保量完工。